二、分析

二、分析

生命越是死于灿烂,越是令人扼腕;越是死于匆匆,越是令人肝肠寸断。白发人送黑发人,非父母亲人所能承受。然而,当今社会学生自杀事件确实越演越烈。尽管大学生自杀率总体上低于国人平均自杀率,但高校学生自杀行为在2001年以后有比率上升和范围蔓延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自杀本身也正在构成对青少年的主要伤害之一。调查显示,我国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有关机构针对大学生自杀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业困难、恋爱挫折、贫困、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业压力和恋爱挫折。因为恋爱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21.7%;因为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18.9%。不过男女生自杀原因有明显区别,男生自杀多因学业,占自杀男生的27.4%,高于女生11个百分点,恋爱因素排在其次;女生自杀多因恋爱问题,占34.6%,高于男生16个百分点,学业因素排在其次。

关于自杀的动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杀受人性中死亡本能的驱使,行为主义理论的模仿说认为自杀与其他行为一样多为习得,认知学派则把自杀解释为认知偏差或障碍所致。但无论怎样解释都得承认,多数自杀者有明确的刺激事由,自杀一般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动机冲突或挫折情境造成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23岁之间,这是一个告别孩童走向成年人的关键期。一方面已经渐渐失去了孩童时对父母的深度依赖,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履行成年人的责任、义务,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情绪控制能力差,感情脆弱容易冲动,容易采取极端立场。另外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出生在国家富强、安定团结的环境下,从小便是在幸福安逸的环境下长大,如同温室的花朵,很少受过挫折和困境,加上独生子女占多数,更是从小万千宠爱,受不了一点委屈和挫折。这样,从没遇到过挫折的大学生,一碰到困境和挫折就觉得天塌下来了,事情没法解决了,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