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议
小G,女,某师范院校学生。她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如愿考上师范大学后,她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除了学好老师教授的课程之外,她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她觉得自身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所以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切有意义的知识。大学的许多课程对小G来说很陌生,有些可以说是很困难。比如一年级开设的大学物理课,小G开始学得很困难,阶段考试得了个不及格。沮丧之余,她并不泄气,而是请老师帮助她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起探讨学习方法,大量做针对性的练习。半学期努力下来,成绩显著提高,期末还得了个优秀呢!大学毕业时,小G以优秀的成绩和出众的个人素质被录用于一所重点大学任教。
由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想克服学业困难,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1.明确目标
1953年,美国哈佛大学曾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书面计划,结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有肯定的答复。二十年后,研究者再次访问了当年接受调查的毕业生,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目标及计划的百分之三的学生,在二十年后他们不论在事业成就、快乐及幸福程度上都高于其他人。尤其甚者,这百分之三的人的财富总和,居然大于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学生的财富总和,而这,就是设定目标的力量。所以大学生应该从进校便树立自己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计划,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动力和斗志,不会因为目标不清而盲目行动、碌碌无为或是堕落空想。
2.开始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比拓公司在2002年元月对深圳100多名白领职业人士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对自己相当重要,并且表示愿意为此投入一定的资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很重要的占52%,认为必不可少的占33%,认为比较重要的占15%;认为请专家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很重要的占22%,认为必不可少的占8%,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4%,认为不需要的占11%,认为可有可无的占15%。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中是重要的,而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大学时期的话,主要是学业规划。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越早进行规划越好。在规划中,我们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分步实施的计划,指导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干不同的事情,有重点有先后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在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有所针对、有所侧重,也能明确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所在,这样枯燥的学业也会变得有意义、有意思起来。
3.培养专业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两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正是由于兴趣和爱好才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和领袖。从他们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才能坚持专注地去学习和实践,才能在知识上孜孜以求、主动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我们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上我们总是比较敏感而且记忆深刻,比如你喜欢足球,结果你发现你对一些你喜欢的球队的球星的球路、球技甚至出生年月、喜好、籍贯、八卦新闻等总是能如数家珍,你也没特意留心去记它们,但是这些信息却会一直储存在你的脑海中。所以从现在开始培养你的专业兴趣吧,在专业学习中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并把它扩大化,你会发现原来一些枯燥无味的公式或是基本概念,慢慢变得没那么面目可憎,甚至很容易便能理解和记住了,只要你发现它的乐趣所在,并将其变成你的兴趣。
那么肯定有同学会问了,培养兴趣有那么简单吗?我就是对我的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兴趣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怎么样也培养不出来的。是这样吗?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可见培养专业的兴趣并不像你想象中的不可能。曾经有一名大学生,他学的是软件,他觉得软件枯燥无味,自己根本就没有那根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这些课程听着都难受,更别说好好去学了。结果有一天他电脑中毒了,他查看了所有的书和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慢慢他发现他对电脑黑客、病毒防控,网络安全非常感兴趣,于是自己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他发现了原来那些枯燥的课程是那么重要和有实用价值,发现自己对原来不以为然的知识是那么痴迷,几年之后大学毕业,他在深圳找到了一份软件开发设计师的工作,一直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他现在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中国一流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所以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发现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所在,尽快培养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你会发现一旦你对你所学的感兴趣了,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的有意思,你将会主动学习,考试成绩等那些原来困扰你的东西迎刃而解。
4.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自主学习
动机处于情商的中心地位。作为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然后才会有兴趣、情感乃至意志等接踵而来。学习动机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是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点。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如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为了取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获得朋友的支持等。第二类属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动机。如为了满足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满足求知欲等。第三类属于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动机。如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和高回报的收入。第四类属于事业成就的动机。如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希望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深刻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这四种类型,实际上表现出大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根据调查,以第四类为主导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学习自主性都比较强,能更好地管理和约束自己,学习成绩一般也很优秀。
以第一类和第二类为主导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很不稳定,也许某一段时间学习动机很强烈、学习热情很好、学习效果很好,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学习热情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在学习受挫,遇到困难时表现得特别明显,遇到困难后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自信心受挫后容易自暴自弃,没有坚定的学习毅力、没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这些学生一般处于中上游,成绩不稳定,容易波动和反复。
以第三类学习动机为主导动机的同学,一般学习功利性很强,觉得对以后工作有用的就会好好学习,而对那些人文的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知识则不愿意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马列”、“毛概”、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中。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学习会造成三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和用人市场,有用无用都是自己的想象,很可能以偏概全不够准确;二是过度的功利化会造成学习动机不纯、学习动力不足,一想到学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或是学这个以后工作一点用都没有,可能就会放松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只学实用技能性的知识,不学习人文和政治方面的知识,往往会造成大学生人文底蕴差、道德素质低,出现“高学历、低道德,高智商、低情商,高技术、低人文”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很不利,对于我们大学生自己以后人生的发展、职业的进步也会有很多阻碍。因为人文素质是决定我们有多少潜力和提升空间的,这种知识与能力具备得越少,以后发展到高层的时候越感觉到吃力。
5.自我约束,战胜自我
但凡成功的人,不是目标定得有多伟大,或者计划制订得有多优秀的人,而是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约束自己按照计划实施的人。人最大的敌人便是我们的惰性。人的惰性便如惯性一般,只要稍不留心它便主宰了你的生活。比如我们计划一周之内要完成一篇论文,刚开始可能很积极查找资料,但是过了几天我们的惰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开始拖延甚至放弃这个计划。所以再伟大的计划,也要落实在再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要想不挂科,学习优秀,就必须要克服自己贪玩、畏难、懒惰的个性,自我约束才能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6.树立信心,经受得了学习上的挫折
(1)相信自己能行
一些挂科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基础差、起点低,现在再学为时太晚了,老师讲的根本都听不懂。要记住什么时候警醒了开始努力学习都不晚。达尔文20来岁才开始学习他的专业,还不是写出了著名的《进化论》。只要我们有恒心,不会我们就问老师同学,不懂我们就利用课后的时间好好看书和做题目,题目不会做我们就一题一题地请教会做的同学,专业术语听不懂我们就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一个个注明,课业肯定能补上来。
有的学业困难的同学,则觉得自己笨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料,要知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些良训,能考上大学的同学智商都不低,你只要诚实地回答你到底对这个专业、这些课程用了多少工夫和精力,你就能区别出到底是自己水平有限还是自己投入不足了。
(2)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在学习上碰到困难,遭遇难题在所难免。学的越高深,这种挫折会越多,因为你会发现帮你释难的人越少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不能因为题目难了就不做了,不能因为课程难了就不学了,不能因为考试难了就不考了,人想要成功,想要真正学点东西,必然经历遇到困难——痛苦——奋斗——找不到答案——换方向努力——再奋斗——成功这样的过程。就如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请教专家学者、询问老师同学、换方向思考、回去查看基础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我们有太多的手段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不要用太难作为借口,也不要因为困难而停止我们学习的热情,从现在开始迎难而上吧,胜利必然属于坚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