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
1.偏执型人格原因分析
偏执型人格大都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某些儿童受到家长无原则的迁就与宠爱。他们在百依百顺的家庭环境中听惯了家长的肯定与客人们的颂扬,习惯以自我中心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愿或缺乏改正缺点的勇气。但社会环境根本不可能像他的家庭环境那样让他随心所欲,于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这些性格弱点就很容易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
(1)早期失爱
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2)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处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习好留级的学生,厌恶别人谈论学习,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回避谈论家庭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2.大学生偏执与敌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处于偏执状态,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怀有很深的敌意。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所以常常觉得自己难以与周围的人群相融合,人际关系较差,为此苦恼不已。
说到偏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指对事物片面而固执的看法,狭义上的偏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偏执的理解是:对某一并不确信的事物持坚定的信念,无论是言语说服还是事实证明都不能令其改变该信念。在佛教中,偏执=执着。两者意同,皆为“痴”。事实上,人只有偏执才有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偏执是为了让我们的信念系统得到最完整的建构。但是由偏执引发的持续的广泛的敌意却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最大障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愉快甚至矛盾冲突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敌意是一种情绪和状态,它源自我们的自卑。当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不足够尊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恐惧,随后即会认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迅速的,我们自己也会相应地产生敌意。当我们的情绪系统处于健全状态时,我们可以很迅速的依靠某种平衡体系恢复自尊,消除敌意。而一旦失衡,我们越是觉得自卑,越是觉得难受,我们就越容易保持某种偏执的敌意,对他人进行“攻击”。承认自己不被他人接受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而反过来攻击他人,迁怒于他人则可以很舒服很安全的消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感受。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敌意的缘起都是他人的态度和言行在自己心理的投射。敌意会扭曲善意的玩笑,放大微小的不敬。尤其在大学期间,认知旺盛,情感丰富,意志增强,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等均极快地发展。当我们遭受挫折产生强烈焦虑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在生活中学会的方式把自身同现实世界相矛盾的关系变换成相适应的关系,从而暂时缓解情绪上的不安、焦虑和痛苦。而且容易一再采取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缺乏机敏品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错误地以为偏执就是坚定,在变化和情景面前,仍以刻板性的反应出现。“错把偏执当坚定,错把愚磨当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