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声读物发展历程

二、国内有声读物发展历程

由于文化环境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相较于国外有声读物行业的发展,我国有声读物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也较为薄弱。但因此我们的发展也具有了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

即“后进入某些行业的企业,通过观察先行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市场的成功”。[5]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从传统的磁带光盘到听书网站再到有声读物App,我国有声读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0亿,手机网民占据了互联网用户的一半以上,并且还呈现持续性增长的趋势,移动智能手机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如今,凭借移动智能手机与数字出版繁荣发展的东风,有声读物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1980—2002年:磁带光盘阶段

我国最早的有声读物是附带在书籍上面向儿童出版的视听产品,如少年儿童社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声读物,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发行的《世界名著半小时》系列作品以及唱片公司1995年出版的《红楼梦》《十日谈》等文学类题材的有声读物。此后,磁带光盘类的有声读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掀起一股全民收听的浪潮。各大书店、书城也开辟了有声读物的销售区域,以吸引广大读者前来购买。作为有声读物步入市场大门的敲门砖,磁带光盘在满足受众好奇心与信息需求的同时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制作时间长、成本投入高等,使许多出版商不得不另寻出路。

(二)2002—2012年:互联网阶段

互联网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潜伏发展后,到21世纪开始正式发力迅速崛起,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阅读方式。有声读物也受到了这股新浪潮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一大批以音频形式为载体的听书网站,听众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收听,也可以随时删除不需要的音频。另外,在听书类别方面也较之前更为丰富广泛,增添了许多科幻、仙侠、都市校园、灵异、探险、两性等将近60种类别的书目,内容分类更为细致,听众也更为细分。而且在目录的更新速度上也大大快于以前,内容基本每天都在更新。例如,在天方听书网收听有声读物时,读者可以先免费收听一本书的前50%后再决定是否付费收听书的后半部分。让读者先对这本书有所了解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这样就消除了读者在购书时存在的忧虑,也减少了购书的盲目性。此外,听书网站的出现大大弥补了磁带光盘占据生活空间、成本高的缺点,也赢得了广大出版商的青睐。

(三)2012年至今:移动App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科技发展的步伐,当读者还在听书网站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时,移动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将读者带入了有声读物App的世界,它方便快捷,内容更加多元化,平台设置更加人性化的特点使其迅速在App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与听书网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有声读物App打破了过去以传统出版商为主导的局面,让听众也参与进来,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ID账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音频内容,并且可以上传到网上与其他听众朋友们分享交流听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