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维度下的描述元素分析
本书从读物的角度来分析读者关注的元素,有声读物与传统读物相比,载体形式和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所以传统读物的描述项目不能适应有声读物的检索,因此本书不仅从有声读物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进行元素提取,还要从声音特征中提取元素以满足当前读者的不同需求。当前有声读物的研究的重心放在内容优化上,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声音质量。
学者曾志华建立了有声读物的播读评价体系,敦促我国听觉文化的形成;他认为声音符号是有声读物的特点,应从价值维度、规范维度、审美维度和影响维度综合评价有声读物“有声标准”[12]。本书利用文献调研的吸引力元素与读者调研数据中提取的元素共同来确定读物维度下的描述元素。由于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有声读物,基于文献中研究的元素不够充分,还需要从读者选择过程出发对元素进行补充。
(一)基于文献调研的读物吸引力元素
随着研究不断成熟,阅读吸引力元素理论从读者角度挖掘书目的吸引力元素,馆员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读者咨询服务工作中去,实现了读者、读物和馆员之间的有机联系。
1989年,沙里克斯(Saricks)和南希·布朗(Nancy Brown)在《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中正式提出吸引力元素理论,即“吸引读者阅读的因素”。此后,众多学者关注到这一理论并不断发展。吸引力元素理论认为读者在选择读物时会受到节奏、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画面等元素的影响,随后沙里克斯发表论文将心境和基调纳入吸引力元素理论中。吸引力元素理论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有多个修饰词,比如人物刻画可以用“高大光辉”“阴暗冷血”“活泼可爱”“举止优雅”等词描述;语言风格可以用“平铺直叙”“诗情画意”“抒情性质”“温暖贴心”等词描述;节奏可以用“快而有序”“缓慢”“极速转折”等词来描述。
国外阅读吸引力元素理论研究中包括对小说读物、非小说读物和有声读物,笔者整理了针对小说作品吸引力元素、非小说作品吸引力因素、读物共同的吸引力元素和声音吸引力元素。从有声读物平台中了解到,有声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小说、非小说类(传记、节目、广播剧等)和其他原创作品,所以依照读物的各类元素来反映有声读物的读物特征元素,不仅要体现传统读物本身的吸引力元素还要体现“有声”元素。阅读吸引力元素提供了读物描述框架,借此建立有声读物的描述元素。
(1)人物特征。在小说类作品和非小说的作品中,读物中会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物。人物性格是通过读物中语言描述建立起来的。鲜明的人物特点给读者留有深刻印象,并表现出继续深入阅读的行为。
(2)故事情节。读物中的故事发展走向,情节的发展可以用“急转直下”“猝不及防”“意料之中”等描述词来描述,其中包括对人物心理、背景等的渲染,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起伏变化。
(3)语言风格。一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二与书目内容中的表现手法有关。是“简洁直接”还是“清新”,是“寓意深刻”还是“平淡无奇”,读者在需求影响下会选择特定风格的读物。
(4)基调。指的是读物的感情特点,“寂寞伤感”“悲伤”都可以具体描述基调。
(5)节奏。一是故事发展的速度,二是有声读物中叙述者叙述的整体内容的速度。读者可以用“快”“中”“慢”对节奏进行描述。
(6)主题。主题是与内容有关的,是读物通过语言设置而表现的基本思想。
(7)特定作者/朗读者。读者选择特定某一位的作者或者朗读者的作品。当作者/朗读者成为一个吸引力元素时,读者可能会选择阅读或收听此前没有接触过的作品和有声读物,从侧面拓展读者阅读选择。
(8)声音表达。有声读物通过声音表达出故事的情感变化。
(9)声音匹配程度。声音匹配程度强调的是声音与故事的匹配和声音与人物的匹配,声音与书籍的内容匹配程度不高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10)声音特征。叙述者的声音特征会吸引读者持续阅读,比如“磁性低沉的成年男子”“优雅高贵的名媛”再到“心狠手辣的杀手”的声音,不同的人物需要不同的声音表现。叙述者口音、音调的变换体现着情节的变化。
(二)基于读物维度描述元素的初步确定
1.内容特征元素
内容特征是有声读物内容特征表达出的吸引力元素,笔者将内容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题名。有声读物的书名。从题名中读者可以直接发现该读物是否吸引自己或是与自己兴趣一致,题名在描述元素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在访谈中,读者会按照题名来检索有声书,比如读者想听《平凡的世界》,说明读者在选择有声读物之前就明确了读物题名需求。
(2)主题内容。主题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选择,“听书行为”属于阅读行为的一种。阅读行为的产生,读者必然关注主题内容,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主题内容都是读者首要考量的因素。
(3)人物塑造。读物中对人物形象的设立。访谈中,读者会对某一类的人物形象重点描述,根据读者的描述程度和时间,笔者认为读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成为读者的心灵寄托,读者会在内心描绘一个或者多个人物形象。比如,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霸道总裁的形象、乖巧可爱的小萝莉形象等。
(4)语种:主要是从语种上对其进行描述。访谈中,读者倾向于“听”译本或是英文小说中的英文励志故事。“对美剧的热爱让我对英文的有声读物或是演讲更加感兴趣”。
(5)故事发展:有声读物中故事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会让读者在享受耳朵阅读的同时展开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一个读物、一个作品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吸引着读者阅读持续时间和阅读次数。在访谈中发现,读者在之前使用听书软件的次数不多,当被一个读物的故事所吸引,他使用听书软件的频率会逐渐提高。
(6)节奏。内容展开的速度,有的读者喜欢读快节奏的读物让自己感受到思维快速转变,而有的读者喜欢慢节奏的读物,在节奏中品味读物蕴含的奥妙。
(7)基调。读者选择读物时会侧重于感情基调,如果一本书的情感基调太过“沉痛悲伤”,读者会选择放弃阅读这一另类的读物。
(8)语言风格。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是读物内容表达上的整体特点和格调,可以用“清新质朴”“沉痛激愤”来描述。
2.声音特征元素
声音层次是有声读物的突出特征,笔者将声音特征元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者/主播。指的是有声读物中有声书、节目等作品的讲演者,通常传递给读者声音讯息。好的朗读者或是主播可以传递观点和感悟,不少读者有自己喜欢的朗读者,会选择阅读其所有内容,有的内容可能读者从未接触过,但是在朗读者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某一方面的读物。有声读物软件中的主播的粉丝数体现出该主播或是朗读者的受欢迎程度。
(2)声音技巧。指的是朗读者在讲演时所利用的播音技巧来符合读物创设的情境,包括用声状态、吐字方法等。读者直接的反馈就是不喜欢做作的声音,读物的内容赋予了朗读者要根据情节发展讲演的特点。
(3)情感表达。有声读物中朗读者结合内容和自身体会向读者传达其思想见解,朗读者感情的表达会影响到读者阅读体验状态,可以更深层次理解读物的情感走向。“略带哭腔”表达出读物中人物的难过的心情,这是一种更直接的体验感受。
(4)演讲速度。指朗读者朗读内容的整体语速。读者在阅读不同的有声读物,希望听到的语速是不同的。
(5)音质音色。朗读者主要的声音特征,读者将其描述为“好听、不难听、不好听、难听”四种分类。《全国广播电视资格考试播音主持业务口试》评分标准中对“音质音色”有这样的要求:①声音是否干净纯正;②发声状态是否轻松、通畅;③吐字是否清晰、准确、圆润”[13]。“声音低沉有磁性”“声音甜美”“声音欢快”“声音不做作”都是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音质音色的内容。
(6)背景音乐。有声读物除去朗读者的叙述外的音乐,多是以配合读物内容的轻音乐。有声读物中“声”与“乐”的配合,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有声读物中的背景音乐旨在增强故事的相关感受。背景音乐可以放大特定场景或加强情节的发展,强调叙事和动作的节奏。背景音乐还用于引导读者完成阅读过渡,例如章节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明确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节点。
(7)人声。基本可以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在访谈过程中,读者对于朗读者的性别有所限定,但是在检索时没有这一选项。当读者同时对主题和人声有一定要求时,检索结果却并不符合读者预期。
(8)声音匹配度。声音与人物特点的契合度,有的读者心中描绘了人物形象,但当人物出场时声音与形象却不匹配,会造成读者心理的落差。
3.外部特征元素
读物外部特征元素是指有声读物的非内容特征信息表达,笔者将外部特征元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封面。当读者浏览有声读物的时候,会被有声读物平台中一些专辑封面所吸引,吸引读者点开并阅读。封面信息的偶遇通常也是读者被吸引的一个元素。比如封面上的可爱动物的形象会让儿童或者宝妈点击,封面上有郭德纲、于谦相声演员也会吸引一部分德云社粉丝的关注。
(2)时长。有声读物播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声读物的时间影响着读者阅读感受,太短会让读者感觉到意犹未尽。读者一般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听书的,有声读物时间太长会影响读者对于故事连贯性的掌握,“我有时会忘了上次读到哪里,再去听也会浪费我的时间并且心情也受到影响。我希望能有时长的选项方便对时间的把控”。
(3)播放量。有声读物播放的次数。在访谈过程中,读者提出自己会根据播放量来决定是否阅读,同时读者可根据播放量来确定“热搜榜单”和流行趋势。
(4)实体书作者。有声读物平台中除了一些主播的原创作品,还有一些是将小说、名著、散文诗集转化成可以听的书,读者会对原创书的作者有要求,比如读者选择收听“金庸”的武侠小说、“简奥斯汀”的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