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儿童有声读物语言创作启示
(一)细化有声读物收听对象
以“儿童本位”为理念的有声读物,在进行创作时则对收听对象的年龄进行了明确的细化,也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针对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喜好和感兴趣的内容不同,因此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作品效果。例如,《90故事城堡》是以90、00后年轻人为主要朗读群体,从90、00后他们的感官进行儿童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诗歌等内容的朗读。将受众定位于处在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关键期的近2.5亿儿童,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通过每天的故事,阅读诗歌和进行知识普及的形式搭建了知识传播的平台,成为家庭亲子教育的重要手段。
《90故事城堡》时长47分20秒,这一作品时长过长,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则会将其分成多个作品形式。这正是以“儿童本位”理念进行制作的有声读物。故事内容则主要将受众群体定位为3—6岁的儿童,在本期的作品中设置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小老鼠请客》《滥竽充数》《国王和渔夫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形式丰富,语言活泼有趣。
以“儿童本位”为理念的有声读物,作品进行了细化收听对象,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故事多是以图画为主,要将“画”转化成为故事,要经过精心构思,进行再创作。这不仅需要保持故事的鲜明主题,还得在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上下很大功夫,将故事、知识转换为一幅幅生动、可感、有趣的“画面”,呈现在儿童们的面前。儿童的世界是充满了想象的奇异世界,儿童有声读物的朗读者要具有这样的童真、童趣,才能真正融入低龄的儿童当中去,和他们探索世界、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绝不是让朗读者装嗲装嫩,而是用合适的声音,理解和配合看似简单且“幼稚”的兴趣点,说儿童们听得懂的话、喜欢听的话。
由于有声读物主要以音频为核心,无法形成良好的视听效果。只能依靠儿童听后的想象从而能够产生画面感,与朗读者的语言表达和营造的画面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当收听的受众对象进行细致划分后,作品的制作内容、编排内容也就更具有了针对性。能够根据3—6岁的儿童的想象力、思维力、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进行作品的选取,以此才能吸引这部分儿童的注意力。
(二)朗读者的角色定位
儿童有声读物中的朗读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朗读者才是有声读物与受众之间真正联系的纽带。有声读物的受众对象又与普通作品受众对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面对这特殊的群体,朗读者的角色定位则需要根据所确定的受众的年龄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形成一定具有个性化、风格化的朗读。
儿童有声读物朗读者与其服务的对象之间因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环境的差异,缺乏了“同一性”[1]。儿童有声读物朗读者要顺利与受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引起受众的兴趣,就需要能够确定自己的角色。
那么,朗读者的角色定位的形式则可以分为了“长辈型”“教师型”“姐姐型”“朋友型”“同龄型”“卡通型”“榜样型”等这几种形式。儿童有声读物中的朗读者需要能够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上述的这几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形式,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在作品的制作中朗读者多以长辈、长者的身份出现,利用儿童的依赖心理进行引导教育,能够更好地得到儿童的信任感和认可。而“教师型”则偏向于权威性,这种类型在儿童有声读物中进行角色的定位,容易与儿童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有声读物的传播特殊性,则注定了它的传播需要极强的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因此隔着媒介平台就需要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用有声语言的诠释和技巧的运用,让儿童能感受到对面的声音极具吸引力。
例如,《90故事城堡》中共有两个主要朗读者,一个是月亮姐姐,另外一个则是周周叔叔。选取了一个与儿童年龄感更近的一个角色的定位形式,能够让儿童在收听的过程中更易于接受姐姐所讲述的内容。而叔叔这样形象的出现又能让儿童对两个角色的对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三个故事从内容到讲述的过程中,更适合以叔叔这样的形象呈现给儿童。比如,在《滥竽充数》这则故事中,主要是为了能够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儿童一定的道理。通过以一种最为轻松的讲述方式,将故事中所蕴含的知识点传播给儿童。而与儿童同年龄甚至是卡通类型的朗读者角色定位的形式,并不会引起儿童们足够的重视。当叔叔这一角色定位形式的出现,儿童有足够的心理依赖感,因此更易于接受在作品中传播的所有知识点。
不同类型的作品功能不同,朗读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角色定位也存在差别。而在朗读者的角色定位则要与所制作作品的内容、儿童年龄阶段进行具体明确的定位分析。朗读者的角色定位要与朗读者的角色定位形式相互对应。那么,朗读者的角色定位则根据儿童三大年龄阶段进行更加准确的角色定位。
针对3—6岁的儿童,对这一部分年龄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身心开始不断地发展,已经开始可以参与到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中,但是他们的能力还有限,还无法自己能够控制和掌握行动,注意力也不够持久。那么,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认识特点,他们就比较适合听故事。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朗读者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姐姐型”和“长辈型”的,让儿童能够愿意去相信,并愿意与其共同参与到作品的制作中。“姐姐型”在此起到了聆听的作用,而“长辈型”则在此起到了引导和教育的意义。
6—11岁的儿童已经进入了小学,属于学龄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发育很快,求知欲望较强、易动,经历也极其旺盛。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思维也开始由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那么,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声读物中应该讲述更多有知识性的内容,能够足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认识和需求。单纯地动听的小故事已经很难打动他们,这就需要“老师型”和“榜样型”的朗读者角色。朗读者在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角色定位时,则需要明确他们的需求,进行作品的设计、编排、制作。同时,当朗读者将角色定位为“老师型”和“榜样型”时,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两个角色能够容易被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接受,因为他们已经开始逐渐地形成了是非观,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明辨是非。这两个角色定位正是能够在儿童心中树立一定的权威,当他们的声音出现时,儿童则能被其所吸引,从而愿意信服他在作品中所讲述的一切内容。
11—18岁这个阶段则是青春期阶段,正是儿童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他们的性格处在幼稚和半成熟的状态,同时思想也处于一个矛盾期。心理和思想的变化波动也较大,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朗读者的角色定位更多的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朗读者角色应多以“朋友型”作为基本的角色定位形式。
例如,《90故事城堡》其作品定位在3—6岁儿童,是儿童的第一个阶段。作品的制作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朗读者以一男一女形式进行搭档,更能形成广播收听中的语言互动,这样的互动既能使作品更具有丰富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能让收听广播的儿童对朗读者的角色关系在其互动中有所了解,能够了解角色的转变。同时,在作品中两位朗读者的角色定位不同,正如上述所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朗读者的角色定位更适合“姐姐型”和“长辈型”。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女朗读者扮演的角色则是姐姐,而男朗读者则以长辈角色出现。也正是这样角色定位的分配,让整个作品在不断地互动中完成,叔叔在讲述故事时能基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将故事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传授给儿童每个故事中所要传达的知识内容和人生哲理。而姐姐的角色则可以让儿童暂时从紧张的听故事中走出来,更加轻松地继续地听下一个故事。姐姐型朗读者角色的出现,正是起到了良好承接的作用。
儿童有声读物朗读者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在讲故事中扮演角色,又在主持中明确角色,让儿童在收听故事时有较强的代入感。
(三)朗读者的语言运用
儿童有声读物中朗读者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者的语言是整档作品的主体,朗读者运用语言时,引导、启发的成分较多,感情色彩浓厚。因其作品的受众是儿童,属于特殊的受众对象。而在做作品的却都是大人,这还需要能够用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知进行作品的制作,进行语言的定位。
例如,《90故事城堡》中所要讲述的故事中都会有诸多的人物,这就需要朗读者能够在每个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故事更具有丰富性。丰富故事的可听性的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这对朗读者的语言运用就会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朗读者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基于创作理念,所做的作品一定要以儿童为根本,做给儿童的作品,自然要获得儿童的认可和喜爱才能称之为一档优秀的有声读物。那么,语言的趣味性则是排在了第一位。由于儿童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很容易疲倦,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无意性很强,注意力一般不易长时间集中。儿童作品除了内容上有趣之外,朗读者的语言也要讲究趣味性。朗读者要善于抓住生动的材料,加上合理的想象。以轻松愉快的口吻来讲述,有时还可以用诙谐和幽默的语言来讲述。
趣味性的提升能够极大地提高作品的可听性,有声读物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缺陷,无法能让儿童看到画面,但是却可以形成伴随性的陪伴式地收听。这也就弥补了广播的弱点,也成为儿童每天睡前的陪伴。朗读者的语言既要清晰,同时还要具有幽默化、趣味性。
其次,朗读者的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朗读者要始终处在一个自在、真实的情感状态中。要让儿童能够在收听的同时感受到朗读者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儿童作品并非是用一部作品去哄骗儿童,单纯地哄无法能将儿童听众真正地留下。那么,这就需要朗读者能够在语言上带给儿童一定的可信度,要能够自然朴实、真实自然。要能让儿童从心理认可对面那个声音所说的一切内容。
最后,朗读者的语言要具有形象性。例如,在《90故事城堡》中,由三个故事衔接而成,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由多个角色所构成。这就需要朗读者要能够运用语言、语调的变换,进行角色的转换,完成故事的完整讲述。
讲故事最为基本的就是生动形象,朗读者除了运用最为基础的讲述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的语言语音技巧外,更多的是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故事中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儿童对有声语言最易感知,对语调和音韵极为敏感。语调和音韵往往是儿童感受语言的一种直观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无论是寓言故事还是童话故事,语言生动形象,语调高低升降有变化,朗朗上口,不仅能展现出儿童的天性,而且容易唤起儿童的收听欲望和收听情绪。
例如,在《90故事城堡》中,多用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进行作品的制作。多用儿童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让儿童透过有声语言产生画面感,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语言的形象性,将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雷声等描述得生动、形象、逼真、立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愿意收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