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有声读物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三、儿童有声读物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儿童的阅读问题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现代社会的脚步发展越来越快,儿童需要接收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多,读书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许多家长抽不出大量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儿童有声读物便承担了某种教育和陪伴的作用,化解了很多父母内心的负疚感,相较于让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有声读物在培养孩子的业余兴趣、获得教育知识等方面就有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很多专业人士开始致力于研究儿童有声读物品种,除了时下流行的移动客户端上面的App软件的开发应用,还有一系列早教玩具,游戏的开发,以便更适合学龄前儿童有效的了解读物的内容。近几年来,很多声音爱好者、早教工作者,也慢慢进入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创作的领域中来,他们研究儿童的心理,将儿童愿意接受的声音及表达方式融入儿童有声读物,使儿童由被动接收逐渐变为主动探索,为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儿童有声读物发展迅速,样式和种类繁多。在此环境下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新时期多媒体时代下儿童有声语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儿童有声读物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产品种类基本上是寓言故事、中外名著、外文教育、少儿科普等,品种较少,形式单一。生产商应不断开发适应儿童要求的新形式读物,最好还能提供网络下载服务,让儿童和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听书。然而面对儿童有声读物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购书中心儿童区域琳琅满目的儿童图书想要都转化为有声读物的话,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迫切地需要组建专门一个开发儿童有声读物的团队,有规范的行业规则,从内容的选择到语音的播送,都应该是专业的人员从事,不仅应多方位多渠道的推广儿童有声读物,还应该注重儿童有声读物的形式,儿童喜欢变化和丰富的东西,亟待人们去开发去创作。从而提高儿童有声读物的质量。

2.部分儿童有声读物缺乏创作动机、经费问题突出

我国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从事这项事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尚未有明确的入职要求。多数是早教工作者、图书工作者、幼儿教师来担任此项工作。随着我国有声读物业的发展,行业组织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缺乏创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儿童读物的主要内容还都是20世纪90年代儿童使用的那些故事和儿歌。由于中国的版权意识薄弱,很多创作者的心血被白白窃取,使得创作者心灰意冷,失去创作的欲望。版权问题也是影响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缺乏真正创作人员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作儿童读物的收入远不及创作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收入和知名度,由于一些经济原因,原来对儿童创作感兴趣的人也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这是令人感到痛心的一件事。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行业发展理念、培养规范化的从业人员

儿童有声读物需要发展就要求有一批高素质、博闻强识的相关工作人员注入这个工作领域中来,能够找出高质量的内容,并要求创作者具有发展的眼光和整合能力。对儿童有声读物创作者需有以下内在要求:精准把握儿童读物内容的精髓,找到内容与儿童之间的直线关系,研究儿童心理,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和音频后期剪辑技巧的相关人员。除了儿童读物专业人才以外,还需要一批专业的儿童产品制作者。移动互联网时代,儿童有声读物制作方与儿童的需求更加紧密,即时的沟通反馈,通过各种途径(官方论坛,微博,微信,QQ群,贴吧)了解家长和儿童的需求。

儿童教育界应当着力于提升儿童有声读物的社会认知度,改变家长的消费习惯。我国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发展才刚具雏形,因此,生产者和销售者还未自发形成行业组织或协会。随着国内儿童有声读物业的快速发展,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必将日渐成熟。

依据当前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发展中呈现的内容,今后将会出台及修订相关的法令和律例来为儿童有声读物的成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需要制定严谨的行业标准,将行业准入机制提升,从源头上对儿童有声读物的品质严格把关。我们要从有声读物的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推进具有适用性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结合评级制度,将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有尺度的分别,使市场呈现更加规范化的发展。

2.创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多形式结合国外先进理念

儿童有声读物应该按书而不是按音像制品来运作销售。儿童喜欢的东西往往应该是创作者最应该关注的,目前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儿童有声读物产品也仅仅是建立在儿童文本读物的基础之上,再无创新可言。而国外的儿童有声读物,除了类别细化特别严谨外,有声读物还根据儿童的不同喜好分成了众多板块,每一板块的读物都伴随声音的变化、配音的技巧、音效的处理、音乐的融入等语言技巧,让儿童仿佛身临其境,又仿佛充满无限可能。此外国外儿童有声读物可以即时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儿童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会得到创作者的答复,相信这种互动会让儿童更加热爱儿童有声读物。

在当前的数字化媒体时代,广大儿童群体对于儿童读物的播放技术提出了更为具体及领先的内在要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儿童有声读物媒体在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愈发高端。儿童有声读物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方面,一是依靠国家相关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需要我们广大的儿童有声读物研发工作者努力创作,不断以儿童的具体需求作为出发点,开辟儿童有声读物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在手机等多种无线通信设备不断进行科技演进的过程当中,有声读物的视听技术将会继续朝向智能化的领域和方向发展。

3.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课程,有声读物发展人性化

200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首次引进了中国,每年的4月2日被设定为“中国儿童阅读日”。此举旨在共同搭起一条儿童与图书的纽带。让中国儿童与世界各国儿童一样可以同处于一条阅读起跑线,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中国少年儿童多阅读,致力于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推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升民族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为此,近几年来,专业人士也都从儿童读物、儿童有声语言表达、儿童文学、早期阅读等方面对儿童的读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发现儿童的童真童趣,用平等的视角和儿童交流,从而了解儿童真的想法和需求,制作出适合儿童的有声读物,让有声读物成为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而为儿童的早期教育贡献一点点微薄之力。

对于儿童有声读物未来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将会在注重儿童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方面更加下工夫,对儿童进行个性化内容设计是未来儿童读物的一个设计方向。研发人员根据儿童在新时代发展这个背景下,将有声读物的功能性、趣味性、创新性都进行有机融合和介入。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入手,结合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儿童有声读物的市场需求,进行内容个性化的选择和设计,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儿童早期阅读主要培养三个方面的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连贯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面对儿童读物复杂的市场需求,如何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等方面入手,研究儿童读物的外在和内在思维,从而真正地让儿童的发展得到满足是将来儿童读物研发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和互动需求

近年来,随着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手机系统如Android、苹果Appstore、Windows phone8等各种系统智能机的普及,以个体为单位的受众参与到网络社区去参与讨论互动,共享新闻信息、艺术审美等优质资源成为社会风潮。儿童有声读物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去拓宽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跨空间低成本传播,而且有利于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价值观。

人类的教育启蒙包括文化传承培养、身心健康培养、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儿童有声读物的产生和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不仅具备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还因其具备随时随地携带和阅读的特性广受儿童的喜爱。书本是文化的载体,儿童有声读物比早期的文本读物来讲,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可以影响儿童的审美、深化儿童对社会以及人生的认知,从而获得理性的启迪与思想上的教育。不同载体的儿童有声读物也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情感。从而对成长中的审美和习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儿童有声读物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儿童的心智发育以及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得到拓展,儿童有声读物产品形态和传播方式以及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巨大改变。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也许运用到儿童有声读物的领域中来,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都开始快速的发展,人类可以对计算机发号施令,更增强了交流互动以及信息提取的便捷,这给儿童教育相关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也给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从业者发出了新的邀请,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也会不断地丰富和扩大。随着市场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相信有更多创作者投入儿童有声读物工作中来,将儿童知识内容的需求集合快速扩大、互动形式快速增强。儿童有声读物必将会对当代的儿童教育产生切实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孩子们通过有声读物触及的内容更早、更多,儿童的互动网时代正在来临,这是一场由多媒体带来的早教革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积极有效地推进下去。

【注释】

[1]李行健.儿童教育漫谈—孙敬修先生怎样给儿童讲故事[J].天津师院学报,1980(05):66-71.

[2]张宏.充满魅力的微笑—记中央电视台“七巧板”主持人鞠萍[J].中国人才,1990(11):38-39.

[3]张国平.郑渊洁童话语言特色及成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1.

[4]祝源.儿童益智教育App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7:21.

[5]王章莹.儿童情绪管理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2:12.

[6]阎水金.学前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2.

[7]纪元.有声读物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J].求知导刊,2015(8):58.

[8]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1.

[9]车文博.陈鹤琴儿童心理学思想探新[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