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学前儿童有声读物设计的具体方法

二、基于用户体验的学前儿童有声读物设计的具体方法

基于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用户的特征及相关需求分析,根据有声读物设计的用户体验三要素,也就是感官体验、使用体验、情感体验三个要素,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学前儿童有声读物设计方法。

(一)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感官体验设计

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视觉体验设计就是基于感官的体验设计,是整个学前儿童有声读物最基础的环节。而学前儿童喜欢用感官来感受世界,而绝大多数的事物对他们感官上的刺激能够对他们的喜好和兴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感官体验设计就是通过界面布局设计、视觉元素设计、多感官结合设计来刺激儿童的感官,使其能够本能地被有声读物所吸引并产生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能力。

1.界面布局设计

界面布局设计是指界面中的一些视觉元素,例如图形、图标以及相关文本之间的排布与组合的方式。根据用户体验的需求调研分析得出儿童喜欢简洁的、扁平化、色彩缤纷、条理性较强的设计风格,以及简单、逻辑感强烈的界面设计布局。加之儿童的认知特性,对于复杂的界面布局使用不畅,因此在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界面布局应该简洁、明了,便于儿童的认知。具体主要体现在明确简洁的导航信息、功能信息可见两方面。

(1)明确简洁的导航信息

明确简洁的导航信息是指学前儿童用户在进入到有声读物应用的首页之后,可以不加思考,便能够独立、自主地使用有声读物应用,学前儿童可以根据明了的导航进行独立操作与实用。这样可不仅以降低儿童使用有声读物应用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还可以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愉快、舒适和满意,增加他们的使用的频率,提高他们使用的兴趣。

(2)功能信息可见

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于成年人的发展水平,仍处于人类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逻辑关系不够强烈,而有声读物应用的界面功能信息设计应该保证主要信息与功能在学前儿童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利用图标或者文字这种隐喻的手法将线索进行埋藏,等待用户发现使用的界面布局设计手法。这种设计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用户发现功能的概率,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大卡片、大圆角、大字体和大标题字的方法,明确和优化界面的信息,突出界面的重点,提高界面内容的可阅读性。

2.视觉元素设计

视觉元素设计是学前儿童有声读物中最基础的感官设计,是能够让儿童最直接看到并产生兴趣的关键,图形、色彩以及文字是最主要的视觉元素。

(1)具象化、简单化、扁平化的图形设计

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图形设计包括LOGO、ICON设计。根据产品现状分析、用户特征分析研究以及用户的感官体验需求调研分析总结:学前儿童喜欢平面的、卡通的图形以及圆润可爱的形象,对立体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图形接受程度比较低,并且圆润可爱的图形能够给儿童带来亲切感,增加画面的亲和力。因此对于图形的设计我们可以使用具象化的手法来进行设计,以生活和大自然中常见的元素为基础进行LOGO和ICON的设计创作,方便儿童的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图形的设计还要丰富有趣,能够打动儿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简单化、扁平化的图形设计方法,表现图形的圆润可爱,以此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亲切感。由于儿童拥有初步抽象的思维能力,图标的设计可以采用抽象化的具象化方法进行设计。最为关键的一点,为了保持界面风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给用户传达良好的产品印象,在图形以及图标的设计中必须保持风格统一,以免造成用户感官体验不佳。在图形以及图标的设计中必须保持风格统一,以免造成用户感官体验不佳。

(2)高明度、高亮度的色彩系统设计

色彩对于用户的感官体验至关重要。笔者根据用户特征分析研究和用户的感官体验需求调研分析得知:学前儿童用户对色彩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且大多数的儿童喜欢高纯度和高明度额色彩,因此对于有声读物界面设计应该考虑高亮度和高纯度的暖色搭配,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搭配容易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除此之外,有声读物设计应该拥有系统、准确、完整的色彩设计,以确保有声读物设计的整体感,进而提升整个产品的感官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用户的情感体验。

(3)高识别度的文字设计

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与识字水平有限,所以在儿童有声读物应用的视觉元素当中,文字设计部分内容相对其他应用较少。但是为了确保界面内容的可阅读性,我们应该保证学前儿童有声读物应用文字设计部分的识别性。可采用大标题与大字体的手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多感官结合设计

学前儿童有声读物使用强大的多媒体表现手法,使儿童能够运用多感官,从多个角度理解、认知阅读内容,进而启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儿童多感官的成长与发展,锻炼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兴趣,是儿童的人格全方位发展。因此,在听觉方面,我们主要运用趣味性音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能够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有趣的音效给予儿童反馈;在触觉方面,要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进行交互手势以及交互方式的选择;在味觉方面,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视觉上的刺激让他们产生味觉的联想感受;在嗅觉方面,通过图形、色彩、物品、场景、声音、等引导孩子们联想其日常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嗅觉的趣味性。

(二)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使用体验设计

学前儿童有声读物产品的开发应该致力于儿童用户行为方式的研究,设计者应该顺应儿童用户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达成用户操作性的最优化和友好的互动方式。根据儿童的特征分析以及用户使用有声读物时的使用体验,笔者归纳出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使用体验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点:易于操作,体验流畅;界面引导顺序明确,逻辑性强;灵活有效的反馈形式。

1.信息架构设计

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较弱,界面的信息架构应该简单、简洁、符合儿童的特征以及需求。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广而浅的架构方式,并且对主要功能优先化。例如有声读物主要功能是听故事,所以音频播放功能按钮应该凸显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儿童的操作失误,还可以让儿童较为轻松地返回上一个页面或者操作。这种信息架构更能够帮助儿童理解有声读物应用的功能,减少儿童对功能的认知偏差,使儿童能够轻松、简单、高效的使用产品。

清晰明确的界面逻辑可以使用户快速地完成任务。对于初次使用产品的用户来说,如果用户在使用时界面之间的逻辑混乱,会导致用户思维混乱,以及留下较差的用户体验,这样会使用户放弃使用该产品,造成用户的流失。而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并没有建立强烈的逻辑关系。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用户引导或者新手引导等模式和手段,帮助用户建立界面逻辑感,保证用户清晰、顺利的操作产品。

2.功能设计

良好的交互体验应该遵循功能可见性原则,适当地引导用户使用。我们在设计可交互元素时,应该使用明确的特征表明这些按钮是可以被点击的。例如,按钮可以带有简单的边框或者是投影,而在可以操作的背景上可以使用摇摆、闪光或者某种小动效吸引用户的注意,因为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所以在不能操作的背景上应该使用暗淡或者简单的色彩,用来凸显可以使用的交互元素或者按钮。

3.操作行为设计

优秀的产品设计是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的,用户不需要犹豫和考虑便可以使用。因为学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所以有声读物的操作应该简单、有趣,便于学前儿童理解和使用。学前儿童有声读物操作行为的设计主要包括操作手势设计、操作流程以及操作反馈三个方面。

(1)操作手势设计

学前儿童不仅运用视觉和听觉感官对有声读物应用界面进行感知,还通过手指进行界面的触觉操控。在设计手势动作时,考虑学前儿童在使用移动智能手机的自然手势,例如学前儿童可以较为顺利地使用点、触、滑三种手势,反而对放大、缩小以及双击等较难的、不经常使用的手势接受程度低,所以我们要使用常规的、学前儿童易于理解的交互手势。点击是学前儿童最基本,使用最多的交互手势。学前儿童运用手指点击自己喜欢的事物,在点击的过程中手指和事物发生碰撞的关系,而事物便发生颜色、大小、位置、声音等方面变化。儿童通过这一过程产生的变化而对事物产生相应的体验。滑动必须是在视觉提示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儿童才能进行操作。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系统的卡顿,学前儿童会出现拖拽不动物体,或者拖拽不到位的情况,因此系统的开发应该保持顺利、流畅,并且能够识别儿童的操作行为。儿童善于运用点击行为,但是在稳定性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因此按键的设置应该予以大小、形状和颜色的区别,减少错按的风险。在界面的切换上面考虑到儿童的逻辑思维较弱,动效的切换应该减慢或者是予以区分。除此之外,部分有声读物出现的广告或者付费内容的出现导致儿童操作失误,从而导致使用中断,减低用户的交互体验,导致用户的流失。因此,对于广告应该予以慎重考虑,而对于产品的付费功能应该予以隐藏,降低儿童用户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2)简单的操作流程

优秀的使用体验的操作流程是连贯性和具有多向性的特征。例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广告,就会被打断或者停止使用。我们在设计时,应该避免此现象的出现,或者应该以消息推送广告的方式呈现。用户在等待界面反馈时出现的等待反馈结果的现象,这造成用户的盲目感,这时我们应该是给予相应的提醒或者入口使用户可以放心去操作其他的界面或者功能。

因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复杂的交互信息会影响到儿童的操作流畅度,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误用的交互设计元素,例如过多的点击、滑动以及拖拽,或者是页面跳转的交互过多,这些都会导致儿童专注力的减低,从而降低用户的交互使用体验。另外,我们在搜索状态或者必要的场合下可以采用语音交互的方式,快速地给予儿童指引,提升用户使用的简易度和流畅度。

(3)灵活有效的反馈

根据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用户使用体验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灵活有效的反馈对于交互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层面。成年人在遇到错误时都需要获得相应的反馈,对于儿童这一特殊人群来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儿童都需要获得反馈。我们可以通过页面的切换、物品的移动、点击后大小、颜色、位置的变化,或者有趣的音效给儿童的行为或者操作给予相关性的反馈。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设置相应的容错机制,如果儿童用户点击了家长用户的按钮,我们应该给予提醒,并且给予相应的操作引导返回到上一个页面层次。在注重反馈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的引导。

(三)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情感体验设计

情感体验是用户操作之后产生的主观感受,主要是对产品的评价与建议,以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感触。例如“好不好用”“想不想用”“是否达到情感与精神上的满足”。根据儿童用户的特征以及情感体验需求调研分析总结得出:学前儿童有声读物的设计需要适当引入奖惩、评价、社区亲子互动以及语言练习,学习引导与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机制,使用户的精神和情感得到满足,提升用户体验。

1.奖惩和评价机制

奖励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有声读物中适当的奖励能够让儿童用户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咔嗒故事中,在儿童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后会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这使得儿童用户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且希望分享自己的情绪。这种奖惩机制能够使儿童用户主动地使用有声读物,提高用户的黏性。

评价机制是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评价,使儿童的阅读情况得到及时地反馈,在儿童得到积极的评价时,能够调动儿童的参与度,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机制应该以积极和鼓励的方式进行,消极的评价会导致儿童心理上的挫败感。

2.引入亲子互动和社交互动

虽然儿童对未知的事物或者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更强倾向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亲子互动和社区互动,帮助儿童树立信心。例如在有声读物的开发和设计中,将亲子互动纳入阅读过程中,以便增强亲子关系与亲子感情,例如我们可以添加家长录制音频的模块,使儿童用户可以感受到故事的熟悉性,以及家长的陪伴性,体现人文关怀;社区互动的模块的设立,可以使不同的用户加强联系,方便用户的交流,同时又可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潜能,使其能够自主特进行阅读。由于学前儿童的主控能力较差,感官系统并未得到完全发展,家长必须要监督儿童使用有声读物的时间和姿势等等,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加强家长的管理机制。例如家长解锁,阅读时间的控制等等。

3.语言练习,学习引导与习惯培养

家长用户对学前儿童的期望是通过使用有声读物,学前儿童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大多数的有声读物并没有看到家长用户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将创建故事讲述的语言训练,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心中的故事录音讲述并分享给他人,以达到良好的语言练习,或者是采用一些语音练习小游戏,检验并督促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在学习引导与习惯培养方面,可以根据正面的故事教育儿童,使其能够反思并建立良好的习惯。其次我们还可以创建儿童最近的阅读记录,帮助儿童查找并推荐相关阅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