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叙述:儿童读物视觉符号的声觉化转向

一、语言叙述:儿童读物视觉符号的声觉化转向

儿童有声读物的生产过程是先创作文字脚本,再进行文字及图片等视觉符号的有声化,将儿童具体形象思维难以理解的视觉符号通过朗读、讲述的方式转化为听觉符号。也就是说,儿童读物的有声化是为了促进儿童更容易、更主动地理解文本内容,其核心在于文本内容视觉画面的有声化,而不是仅仅将文字本身有声化。

(一)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理论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Ong)在其《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一书中解答了书面文化还未形成之时,《荷马史诗》这样的巨作如何流传于世的。提出了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概念,界定了原生口语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区别,并提出了口头传统及口头文化的九大特征。这九大特征描述了口语文化中传播语言所应具备的特质,分别为:①附加的而不是附属的;②聚合的而不是分析的;③冗余的或“丰裕”的;④保守的或传统的;⑤贴近人生世界的;⑥带有对抗色彩的;⑦移情的和参与式的;⑧衡稳状态的;⑨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3]

虽然沃尔特·翁在书中并没有将“口语”明确地归为一种媒介,但可以肯定的是,口语文化的传播以及儿童有声读物的传播最终依赖的都是有声语言。儿童有声读物虽有文本内容作为基础,但最后的呈现方式仍是有声语言。儿童有声读物向儿童传达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与口语文化的传播过程有相似之处。

(二)儿童读物视觉符号声觉化转向的逻辑基础

沃尔特·翁在书中提出,在原生口语文化中,思维是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例如,“树”一词可以表达具体的情景化的某一棵树;而当它被抽离成一个书面词语时,则可以是带有抽象性质的树这个物体。口语文化则倾向于将概念放进情景的、操作性的框架里,只有最低的抽象性。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直接基础,通过对表象的概括发挥语言的作用,逐步演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决定了儿童在听到文本内容后,不能直接通过文字符号转换,抽象理解内容的中心思想,而是理解文本内容有声化后构建起来的一种具体情境。有声读物的文本内容需要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外壳,搭建一个具体的场景,来刺激儿童的情绪,引发儿童的联想、想象。

沃尔特·翁认为,原生口语文化是书面文化出现之前的口语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是电子时代产生的,它不是一种真实的会话,而是依靠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搭建的虚拟的仿真会话,但或多或少有着口语文化的九大特征。儿童有声读物依赖手机或电脑等电子媒介存在,并通过有声语言为儿童搭建一个仿真的对话情景,这一点与次生口语文化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基于这种相似性,有声读物的文本创作可以参考、借鉴沃尔特·翁在书中提出的口语文化的九大思维和表达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向儿童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