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开发:儿童有声读物的故事性与情景化

二、文本开发:儿童有声读物的故事性与情景化

儿童有声读物的文本开发首先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所以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表达都应当遵循儿童的具象思维,并将口语文化中的思维和表达特征作为参考来进行文本创作,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以传统故事为内核的本土化、时代性叙述

口语文化思维的另一大特征为“保守的或传统的”。印刷术发明之前,口语文化中已流传着许多观念化的知识和长篇诗歌,这些知识和作品都是通过人们反复的口诵来固化的。在原生口语文化中,如果知识不反复通过吟诵来固化,那么很快就会消亡。需要人们确立这种高度传统、保守的思维,将这些知识和作品继续传承下去。

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解文字符号,而需要原生口语文化中的这种口诵方式进行传播。有声读物恰恰就像一位虚拟的“讲述者”,叙事者为了确保听众的注意力集中,会因地、因时制宜,选择最合适本土化、时代性的叙述方式,并为传统故事注入新的成分。目前,儿童有声读物的文本内容虽然以中国传统故事、外国经典童话等为主,但创作在兼顾这些内容传承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创新,探讨更多的对孩子有益的话题,加入与新时代符合的内容,发挥儿童有声读物的教育作用。

(二)故事情景的具象性搭建

沃尔特·翁提到,口语文化思维和表达的一大特征为“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是需要抽象思维的,是从实际的、可以感知到的东西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具有抽象思维的人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理解的是这个词语的“概念”。口语文化往往倾向于将某一概念放进情景的、操作性的框架中理解,具有极强的具象性,而这种框架往往是贴近人生世界的。

儿童在阅读有声读物时,不可能真的创造出一个具象的实景,这种贴近人生世界的操作性框架表现为情景式的故事。在文本创作时,创作者更倾向于搭建一个情景式的故事,将需要用抽象思维理解的概念放进更贴近人生世界的故事中帮助儿童理解。《凯叔讲故事》的有声读物基本都以情景式故事为载体,甚至古诗词系列,都会加入一个故事作为背景,以适应儿童的特殊思维[4]

(三)叙述语言转向口语结构

沃尔特·翁认为,书面文化的意义依赖于语言结构,因此会更加注重句子的形式和逻辑,比口头文化更加精致、固化。而口语文化通常是围绕着口头语言展开的,其目的是让人听懂,因此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反而不那么依赖于语法,因此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很弱,每一个句子都与前一个句子并列存在,是附加于前一个句子而不是前一个句子逻辑上的附属内容。沃尔特·翁将其总结为口语文化具有“附加的而不是附属的”的特点。

在语言上,儿童有声读物的文本创作可以借鉴这一特征,创作时不必使用精致的、固化的书面文化的表达形式,而使用口头化的表达形式。这一方面可以使读物语言更加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文本内容搭建的故事情景更贴近生活、更加逼真。喜马拉雅儿童官方发布的《一千零一夜》系列有声读物的《公主怎么挖鼻屎》中,故事开头讲述者并没有直接朗读文本,而是抛出了疑问“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让我们一起去书中找答案吧”,以老婆婆提问为开头,设计由小猫、小蛇、小猪等多个动物角色重复回答这一问题,最后揭晓答案。从语言上来看,整个文本句子结构都十分简单,偏向口语化[5]

(四)套语、冗余信息的重复强调信息识记

沃尔特·翁认为,《荷马史诗》这样的长篇巨著通过口口相传留存了下来,是因为史诗中大量使用重复性的套语以及韵律便于人们记忆。例如“美丽的公主”“勇敢的骑士”两个套语,公主和骑士这些对象前面的形容词一般是固定的,为了保证听众能够完整记忆,口语文化中的传播者会对已经说过的话进行重复,这就是口语文化的“冗余的或丰裕的”特征。

儿童并未接触过书面文化,很难通过抽象思维和句子之间的逻辑来记忆文本内容,因此在创作有声读物文本时可以通过对关键内容或固定表达的大量重复增强儿童对文本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记忆。比如在有声读物《公主是怎么挖鼻屎》中,小猫、小蛇、小猪采用“公主一定是……挖鼻屎的”的重复语式,通过重复语式的错误回答以及最后正确答案的公布来加深儿童的记忆,使其在记住故事情节的同时,更能记住处理鼻腔分泌物的正确方式。

我国的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现阶段极具优势的儿童教育产品,儿童有声读物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有声读物的创作是一切筛选和分类的根源,只有把握住儿童有声读物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儿童有声读物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有声读物的更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儿童有声读物的作用,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1]左小群.充分了解受众特点全面贴近受众需求——主持人应如何从受众特点出发做好儿童广播节目[J].视听,2016(03):98-99.

[2]李莉.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21.

[3][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

[4]吴瑜.自媒体儿童有声读物的品牌建构与传播策略——以《凯叔讲故事》为例[J].传媒,2017(24):68-69.

[5]李盈.喜马拉雅FM有声读物节目内容生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