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发音因素

二、讲述者发音因素

收听有声故事这个过程同时是儿童接受语音教育的环节,讲述者发音的标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语音教育。清楚、正确的发音是讲述一个故事的基本条件,只有按照普通话的基本发音准确地发音,才能让儿童得到正确的语音教育。正确的发音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这三方面,但在具体的故事讲述中,我们实际注意到的是一些语音现象和韵律,以下是在语料中表现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语音现象

1.儿化音

普通话中儿化音很多,儿化的作用有:确定词性,如“盖”是动词,“盖儿”是名词,“画”可以是名词或动词,但“画儿”是名词;区别词义,如头儿和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还可以表示小、亲切、喜爱等感情色彩。基于儿童有声故事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听众是儿童,另一方面它的故事本身有许多儿童性的文学对话。因此在儿童有声故事中会大量出现儿化现象。如:

(1)“折纸这玩意儿,是日本的传统艺术,这文化叫……”(《折纸战队》)

(2)月亮来到小河边儿瞧瞧小鱼儿有没有睡觉,小鱼儿看见月亮可高兴了。(《小青蛙听故事》)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取自语料库中两个故事,例句中“玩意儿、小河边儿、小鱼儿”,这些词都是可以不儿化的,如果删去了儿尾,词义依然不变,但词的趣味、语体色彩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用在儿童文学中口语化的文体和对话中,就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助于讲述者的语气更加温婉、亲切、生动、活泼,使儿童听故事时不会觉得枯燥、生硬。

2.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是声调语言中很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汉语普通话是典型的声调语言,连读变调可以是在双音节,也可以是在三音节、四音节甚至更多的音节之间的,但是一般是以两音节的连读变调为基础的。朗读者在读有连读变调的词汇时要特别注意变调后的正确发音。

儿童故事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十分注重字词的调,比较明显要注意的字词变调如“一”和“不”的变调。

“一”“不”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字的前面,它们都应该变调,读成去声,而不能读成原调。然而,“一”“不”在去声字的前面时,则要读成阳平声。[28]如:

(3)达克想了想,然后点点头,他说:“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坚持到底的。”……达克一边摇摆着往前走,一边挥手大声喊道。(《小鸭子的舞步》)

该例中“一定”中的“一”在去声字“定”前面要读成阳平,“一边”中的“一”在阴平“边”字前面要读成去声。“不用客气”中的“不”如果单独读通常是去声,但是受到后面的去声字影响,连读要读阳平。

3.象声词

象声词是词的其中一个小类,但是它具有明显的声音特色,因为象声词就是模拟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如“滴答、轰隆、噼里啪啦、嗡、咯咯”。对于象声词的说法,有人也称之为“拟声词”。在该语料库中象声词一共出现了54种,出现了166次。如“哒哒”“叮叮咚咚”“嘎吱”“轰隆轰隆”“叽叽喳喳”“哐当”“噼噼啪啪”。这些词中不少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即小动物发出的声音,给故事增加了音乐感,让儿童在听有声故事时会觉得贴近故事主人公,感觉到故事的趣味性。因为儿童在语言能力不完善时,不会用准确的字词去表达事物,往往会用一种近似的声音去表达,比如他想表达一个大炮就会用“bang bang bang”。

他在玩玩具小车的时候会用“哔哔哔”模拟汽车的喇叭声音。这些词儿童都是受到生活环境影响产生的,而在较早期,儿童常常能够发出一些母语中没有的音。但是在进入真正的阶段之后,他们就不能再发出来,发音会更加倾向母语化。象声词虽然是尽量模仿自然声音,但是象声词的语音形式已经难以脱离母语化的影响。[29]讲述者在读到这些象声词时也尽量用近似的音表达,以贴合儿童的语言心理及习惯。

(二)韵律

儿童对韵律是很敏感的。在胎儿时期,婴儿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心跳节奏。在婴儿出生后,有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在出生不久的婴儿哭泣时,播放与母亲心跳频率相近的声音,婴儿能慢慢地安静下来。在童年时代,儿童也喜欢进行韵律感强的活动,如跳皮筋、跳房子、荡秋千、坐翘翘板等。

韵律最初是出现在诗歌中,主要通过诗歌的押韵和平仄来体现。话语中的轻重音、节奏、语调影响韵律,以下将根据这几个方面对语料库中的儿童有声故事读物语料韵律做简要的分析。

1.轻重音

组成一段语流的各音节响亮程度不会完全一样,有的音节在语流中听上去声音会比其他音节突出,这就是重音音节;相反,如果音节听上去要弱一些,就是轻音音节。平时正常的交流中,一句话中的词语、一个词中的不同语素有轻重音的差别,特别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部分内容时,说话者能够自然地突出那个词汇。

由于这种音高、音强的差别,使得句子的韵律感更加突出。如果一个人说话音调是平的,字词都是完全一样的轻重发声,那么也会让人觉得这个人说话缺乏灵动性,表达没有情感,因此讲述者能够把握这种轻重音是很重要的。如:

(4)在一望无际的湛蓝大海上,有一座神秘的无人岛,岛上的树木枝繁叶茂,连野草都有半个人那么高。(《和痞老板的食物大战》)

讲述者可以突出“连野草”这个部分,表达这个岛的荒芜程度。

而讲述故事又区别于一般的语言交流,更加注重这对音节的轻重把握。但是表现重音的手段不一定是加大音量,故事讲述者也可以用弱中加强的方法。

2.节奏

在一些儿童有声故事读物中明显能感觉到讲述者对节奏的把控,主要体现在停顿和延长这两个方面。下面是语料库中的一个故事选段。

(5)“高先生……高先生……这是我们最后……最后一道……”还没等贝利奥说完,高康大就一口把烤鸡吞了下去。“这是我们最后一道菜了,我们的饭馆马上要关门了。”贝利奥松了口气,他总算把话说完了。(《我给巨人做饭》)

这是《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其中一则故事《我给巨人做饭》中的一段,故事场景是小绵羊贝利奥和巨人的对话,小绵羊贝利奥十分惧怕巨人高康大,在与其对话中一直战战兢兢,因为其不敢说出没有了食物的事实,所以在“高先生”“最后”“我们的饭馆”处有了明显的停顿。讲述者对这段对话的处理十分符合人物性格和场景需求,充分体现了故事人物的胆怯的内心。

又如:

(6)早上吃,晚上也吃,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海绵宝宝的蟹黄堡为什么这么好吃,除了痞老板。(《和痞老板的食物大战》)

讲述者特意在“除了”之后做了停顿,这样的处理能够引起儿童的好奇心,思考这个人是谁,也为下面故事的讲述做了一个铺垫,这个节奏的把控十分微妙。此外,叠词的使用也会增加节奏感。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很悦耳,语料中出现了大量ABB式叠词,如“绿油油”“粉嘟嘟”“黄澄澄”;AABB式叠词如“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辛辛苦苦”“高高兴兴”等。日常生活中大人与儿童交流也通常会使用“饭饭”“抱抱”“喝水水”等叠词,一方面是增加交流时的可爱、亲昵感,另一方面也是契合儿童的语言年龄。

3.语调

语调是句子层面的韵律特征。句子语气的不同可以用疑问词或者表示疑问的句法结构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调来表达。有疑问句法或者词汇标记的疑问句的语调,也有可能使用与陈述句一样的语调;没有疑问句法或词汇标记的疑问句就必须使用疑问语调来表达疑问语气。[30]袁泉[31]她将汉语儿童故事中的疑问句语调类型分为三类,一类是整体语调上升,一类是整体语调趋于平缓,还有一类是整体语调下降。但即使是一类语调中句末语调还会有差异,每一类语调中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句末语调上升,句末语调趋于平缓,句末语调下降。所以讲故事者要讲好一个故事,尤其要注意疑问句语调的把握。

讲述者无论男女,当他(她)表达正面情感态度时,其疑问句的句末语调就是上升趋势,当表达负面情感态度时,其疑问句的句末语调是下降趋势。如:

(7)我的房间里就只住我一个人?(《房间保卫战》)

(8)为什么只有我干的是苦力?(《我给巨人做饭》)

(9)是谁把这里变得这么漂亮了呢?(《黄色的小象》)

(10)为什么太阳一到晚上就丢了呢?(《害怕天黑的小蜗牛》)

例(7)和(8)故事的讲述者是钱儿爸。例(9)故事讲述者是蜜桃姐姐。

例(10)故事讲述者是糖粥粥姐姐。

例(7)是《房间保卫战》中马修的说话,语境是马修妈妈告诉马修他马上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然后马修反复确认这个事实,带着说话人的欣喜、激动之情,句末语调是上升的。例(9)是《黄色的小象》中大象看到五彩缤纷的森林之后发出的疑问,带着惊喜的感情,句末语调也是上升的。

例(8)是《我给巨人做饭》中贝利奥的说话,这个语境是鸡舍小伙伴一起给巨人做饭,小胖墩负责揉面,卡梅利多负责上色,佩罗负责加热,而贝利奥负责给巨人端菜。他觉得要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带有负面的情感态度,句末语调是下降的。例(10)是小蜗牛害怕天黑,而太阳到了晚上就不见了,他十分害怕、伤心,带着这样的负面情感,糖粥粥姐姐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这个句末语调明显是呈下降的趋势。

(三)讲述者语速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人讲话,如果这个人说话速度过快,而我们对其所讲内容不熟悉很容易跟不上对方思路,但如果这个人说话过慢,我们也同样会觉得很吃力,影响我们的理解。语速在儿童有声故事的讲述也是很关键的,那么在现有的语料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讲述者的语速是否能让儿童跟上讲述的节奏,并且这样的语速能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

语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说话的速度”。笔者统计了语料库中语料语速情况。下表的语速数值是由单篇故事字数(不含标点数)除以单篇故事时长得出的结果,单位都为字/分钟。而每一个故事系列的最慢语速、最快语速是在统计该系列语料每一个故事的语速后得出的。平均语速是根据该系列故事总字数除以该系列故事总时长得出的计算结果。最后汇总中最慢、最快数值是根据前期统计情况得出的。汇总的平均语速是由语料库语料总字数除以总时长得出的计算结果。在最后附录中有单篇故事语速的统计。

表5-22 语料库语速统计表

北师大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300个字。当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语言的接受理解度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上表中统计结果,可以得出针对儿童群体的有声故事语速是低于这个人耳接受程度,即用了相对较慢的语速来讲述故事。

孟国调查统计得出的正常语速范围是200—300字/分钟左右,并且他还将低于正常的语速段做了具体的切分,他认为180—199字/分钟是“接近正常语速段”;150—179字/分钟是“较慢语速段”,“超慢语速段”是低于150字/分钟。[32]我们可以看到表中语速基本都低于正常语速,而汇总的平均语速是175.35字/分,说明这个语料库的总体语速水平是较慢语速。我们应该考虑到讲故事区别于一般的语言交际,它需要表达情绪、感染听众,所以在语速上适当降低速度也是合理的。这个应该结合故事类型、场景做具体的语速要求。

在笔者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相对简单,情节性不强的故事语速要相对慢一些,但是那些故事情节丰富的故事相对语速要快一些。男性讲述者容易出现讲述过快的现象,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到语速最快的故事系列讲述者是男性。

比如钱儿爸讲的故事,部分字词语速过快,导致听辨不出个别字词,3—6岁儿童在听故事时会识别不了这部分,这是缺点。稍快的语速处理对于紧凑的故事情节有推动作用,但是要保证故事的字词清晰可辨。

本书从语音层面说明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讲述者的语音作为儿童有声故事的语音来源,笔者从讲述者的性别、发音、语速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综合以上层面看,当前的儿童有声故事存在一些问题,如儿童对女性说话者的情绪表达更容易识别。当前故事讲述者数量以女性居多,但是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以男性为主,如受儿童欢迎的凯叔、钱儿爸,女性讲述者在情感表达、发音等方面欠缺一些。如钱儿爸擅长处理故事中多角色的语言表达,能把握故事节奏、韵律,女性讲述者在这方面偏弱一些。但是在语速方面,男性讲述者容易讲述过快导致字词表达不清晰,这点在女性讲述者中较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