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音词使用情况

三、拟音词使用情况

拟音词是模拟人或自然界的声音而形成的词类,由于它们只是对某种具体声音的模拟,而不和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本身没有具体的意义,所以有人把它们归为虚词。但它们能经常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或者和其他句法成分构成句法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实词。既然把拟音词归入实词或者虚词都不是很合理,在这里,我们把它们作为与实词、虚词并列的特定词类,称为拟音词。根据拟音词模拟的声音来源上的区别,我们把拟音词分为叹词和象声词。[24]

(一)叹词使用情况

叹词是表示人们表达感受(如兴奋、赞叹、惊讶、恐惧、悲伤等)或进行招呼、应答等所发出的声音的词。汉语中的叹词不多,大约有30多个。

在该语料库中出现了叹词“啊、哎、哎呀、哎呀呀、哎、诶、嗯、嗨、嘿、噢、哦、呸、咦、哟、哇、哼、喂、哈哈。”语料共出现叹词117次。

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归纳叹词所表示的心情、感觉、态度主要有六个方面[25],而该语料库中叹词意义比较丰富,恰好涉及了这六个方面:

(1)喜悦或赞叹。比如:

哇!多漂亮的圣诞帽啊!(《圣诞老人也收到了礼物》)

啊!甜点真好吃!(《甜点真好吃》)

(2)悲伤或无奈。比如:

唉,爸爸的头发去哪儿了到底?(《爸爸的头发不见了》)

哎,我总算是逃出来了,还要提放着被他们追杀,就因为我长得像个怪物。”(《我救了怪鸡弗斯坦》)

(3)意外或惊讶。比如:

啊!你们是从星星上来的?(《我想有颗星星》)

(4)提醒或领悟。比如:

哎,你们知道吗?(《我是侠盗罗宾汉》)

哎,不让他们荡秋千就过不来了。(《不让僵尸荡秋千》)

(5)鄙视和唾弃。比如: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看你能飞多远。(《我是侠盗罗宾汉》)

别理他,小凯利,他就会嘴硬。哼!(《我是侠盗罗宾汉》)

(6)招呼或答应。比如:

嗨,你也喜欢空手道吗?(《海绵宝宝》)

喂,海龟哥哥,你究竟怎么了?(《别哭,大海龟》)

(二)象声词使用情况

象声词是指模拟各种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而形成的词。例如:“砰、啪、刷、滴答、轰隆、咕咚、哗啦啦、叮叮当、噼里啪啦、哼哼唧唧”。象声词有些是根据事物实际发出来的声音进行模拟的,也有些是人们根据心理感受或形象表述而进行的声音模拟。在该语料库中象声词一共出现了54种,出现了166次。例如:他小心翼翼地往门口走,鸡舍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只听到皮迪克脚下的地板,“嘎吱嘎吱,嘎吱嘎吱”地响动。(《我救了怪鸡弗斯坦》)这个例子中的“嘎吱嘎吱”就是象声词,模拟了地板发出的声音。

本书从词汇层面,将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料库中的词汇与该年龄段儿童语言发展习得状况进行对比,综合数据与分析,儿童有声故事语言以“儿童”作为受众,为了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会有“儿童化”的语言特点,在语言上一般使用较简单、具体的词汇,如儿童形容词使用多是单音节形容词。

但是当前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词汇与3—6岁儿童的词汇习得状况及学习需求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在词类的整体使用上,名词和形容词占比偏低,低于3—6岁儿童实际使用的词汇占比,这不利于儿童阅读和词汇习得。代词“她”“他”“它”使用占比较高,人名使用较少,这会增加低年龄儿童的阅读难度。在单个词类内部的词汇使用上,也有一些缺陷,如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种类不全,像“外婆”“外公”“叔叔”“舅舅”这样基本的亲属词汇没有出现在语料库中。

另外,在难易词类的使用上,没有考虑3—6岁的具体年龄接受程度,都是混合使用的,如区别词“超级”“正式”在3—5岁儿童语言中还没有出现,6岁才开始使用,但是3—6岁儿童有声故事并未标明带有此类词汇的故事适听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