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气息塑造角色

四、声音与气息塑造角色

李莉在论文中从儿童有声读物的作者和受众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声音是联系儿童与社会认知的纽带,儿童有声读物的声音是其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儿童有声故事中,录播者的声音语言往往通过角色来体现。同时,角色作为故事的主体,塑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故事情节的细腻程度和故事矛盾的突出情况。

由于儿童大脑的生理功能还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情绪和逻辑的感受力还远无法达到细腻和准确,此时,作为完全依赖听觉的儿童有声作品而言,如何区分故事中的老幼长尊和人物性格的是非善恶尤为重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提升角色的鲜明度和区别度便也就成了必然。在本书采样的儿童有声作品中,关于角色的塑造往往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异性主播的声音介入,其二是运用播音发声技巧改变声音状态。

如宝宝巴士出品的《梦想伴我飞:会飞的猪》故事中,为了体现故事角色的差异,避免人物混淆,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特意采用了差异性别的方式进行录制,由男声扮演年老的苍鹰,女生扮演少年小胖。在《睡前童话:打火匣》中,为了突出士兵这一核心人物,特意采用男声饰演,其他角色则统一采用女声。这样的声音设置使得故事的核心人物更加明确,故事逻辑也由此显得更加清晰。

从前文中录播者性别的采样样本的统计结果来看,采用男女声混合录制的儿童有声故事仅为少数,更多的是通过单一录播者的不同声音状态来分别饰演旁白和塑造人物角色。根据采样统计情况,笔者分别从发声位置、气息和语言节奏方面探讨儿童有声故事的人物声音塑造。

以发声位置的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在录制过程中,录制者往往通过调整不同的发音位置和口腔状态,使声音发生明显变化,进而更好地区分人物性格。如在塑造《云妹妹和雾妹妹》中的小羊、《凶狠的兔子》中的小兔子等小巧、灵活的少年角色时,录制者的发声位置通常靠前,同时减少胸腔共鸣和喉腔共鸣,并让声音集中于口腔中部三分之一处的具体一点,这样的声音状态更能表现出少年声音的明亮、轻快感。而在塑造《米小圈上学记:小顽皮和老顽童之温暖的一天》中的爷爷、《仙鹤的女儿》中的老爷爷等温和的人物形象时,播者通常将发声位置后移,突出喉腔共鸣,塑造出的声音更加沧桑和稳重。同时,根据角色自身主体的特性,相应对声音进行调整和适配,如在采集样本中,故事主角的选择大多采用动物拟人化的方式进行设定,其中出现最多的依次是兔、熊、狗、猴子、猪、狼、狐狸等,根据动物自身特性,在模仿熊、狗、猪等动物时,播者会故意加大自身口腔共鸣,营造一种憨厚老实的形象,而在模仿狼、狐狸、猴子等动物是,播者则会减小口腔共鸣,增强鼻腔共鸣,以此表现出其狡猾、奸诈的形象。

以气息变化模拟角色状态。在音频作品中,气息的运用往往可以使听者更好地区分角色年龄和运动状态,使儿童有声故事更具趣味性和场景性。根据人们的基本印象,老年角色通常中气不足,如《戴维是小偷吗》中的老奶奶,为了更好地区分年龄,此时的演播者往往通过对喉位的控制,阻塞气流通过,进而展现出老年人的声音状态。而当故事中的角色处于运动状态时,故事的配音者则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重化字句处理来营造运动的真实状态。

【注释】

[1]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9.

[2]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40.

[3]张谊生.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9,

[4]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38.

[5]刘顺华.儿童名、动习得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36):127.

[6]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7]邹立志,周琳,程莉维.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03):423-431.

[8]肖晶晶.儿童对形容词的习得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1):177-178.

[9]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2:53.

[11]滕茜.汉语儿童量词习得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21.

[12]文丽萍.3-7岁儿童量词习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9.

[13]文丽萍.3-7岁儿童量词习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36.

[14]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2:39.

[15]苍静波.汉语儿童人称代词习得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9.

[16]马杰颖.不同启发方式影响儿童理解、运用指示代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01):59.

[1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8.

[18]陈勇.儿童语言中的介词及相关问题讨论[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19]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3:16.

[20]周璇.儿童语言中介词的发展与汉语介词虚化的比较[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18

[2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23.

[22]张文洁,周兢.4-6岁汉语儿童对话中连词运用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03):23-27.

[23]张玉洁.汉语幼儿结构助词习得发展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86.

[2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4.

[25]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5.

[26]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100.

[27]王异芳,苏彦捷,何曲枝.3~5岁儿童基于声音线索的情绪知觉[J].心理学报,2012,44(11):1472-1478.

[28]卢派清.诗歌朗读要注意变调[J].初中生辅导,2004(15):27-28.

[29]曾怡.汉语象声词与音系系统关系的初步考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2.

[30]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9-183.

[31]袁泉.汉语儿童故事疑问句语调描写初探[D].广州:暨南大学,2015:11.

[32]孟国.汉语语速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6(02):134.

[33]卢英俊,施莹.儿童语言系统大脑表征的发展及教育启示[J].幼儿教育,2009(30):40.

[34]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4-136.

[35]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9-130,134-136.

[36]张谊生.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94,295.

[37]李宇明,陈前瑞.儿童问句系统理解与发生之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7(04):91-99.

[38]张谊生.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76.

[39]吴湘.音效在广播剧制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8(6):1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