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的特点
(一)阅读载体具有伴随性
有声读物之所以能成为大众在阅读时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伴随性,这是它不同于其他阅读方式的重要特性。
有声读物的伴随性表现在阅读载体上,它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这些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大大增加,可放在背包里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以智能手机为例,现代技术令手机屏幕越来越大,5寸、6寸的手机不再鲜见,手机通过信号接通网络,只要有4G,5G或Wi-Fi等无线网络环境,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迅速连接网络进行在线有声读物阅读。倘若因网络信号故障而无法连接网络时也无需担心,只需事先将喜欢的有声读物下载到手机内存中,就可以在无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伴随阅读,提高效率,满足人们一心多用的心理,从而成为人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
有声读物的伴随性还表现在受众心理上,一方面,正如很多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并非为看电视,而是为了从电视的画面和声音中获得陪伴感一样,有声读物在人们独自处于人群中坐车、排队、候机等情况下,能够给人带来陪伴感,从而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缓解一人独处时的孤寂感。另一方面,现代大众传播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既让人们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又让他们作为典型的“容器人”[6]各自分散。他们在孤立、封闭、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也渴望与外界接触,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存在感和安全感。有声读物可以让大众迅速完成阅读,帮助人们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谈资,获取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
(二)用耳“阅读”,打破时空限制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理论,他把每种媒介都看作是人的感官的延伸。传统纸质阅读将人类的眼睛解放出来,而有声读物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阅读形式,“用耳阅读”阐释了阅读的新方式,耳朵也成为文字的延伸方式之一。
传统阅读依托于纸质书籍,具有携带不方便、占空间等缺点,且通常需要占据读者整块的阅读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不相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被分隔出来,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在信息内容上较之前更为广泛深刻,获取信息的形式上也表现出了丰富多元的需求性,受众都喜欢以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去获取同等内容的信息。
App等有声读物的出现让人们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读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有声读物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想要的书籍,获取想要的信息,打破了时空对人阅读需求的限制,受众对节目的时间安排与收听次序也有了更大的控制能力。
(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阅读
App等有声读物区别于传统阅读的最鲜明的地方在于其场景化的沉浸式收听,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声音,朗读者根据文字内容的情感状态,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节奏与情绪化表达将文字内容想要传递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将读者的参与感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收听氛围,使读者得到最优的阅读体验。例如,中国的说书鼻祖单田芳,其富有特色的嗓音,丰富饱满的情感以及对历史人物深刻的解读将历史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让听众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历史人物的各种喜怒哀乐与那个年代独有的社会风貌。
(四)“多任务+知识性”的内在属性
快餐式的工作与生活已经让人们疲惫不堪,很难抽出一整块时间去进行阅读。而有声读物是一种伴随性的阅读方式,人们只需要打开有声读物App就可以做到“一心二用”,比如在开车、走路、跑步的时候或者做家务的同时都可以进行有声阅读,以前没时间看的书就在不知不觉中听完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被浪费的碎片化时间就在这种多任务的阅读方式中被充分利用了起来。有声读物在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压力、消愁解闷的同时能提供给读者一些具有知识性的信息,许多有声读物App平台上专门划分出了英语、文学、历史等栏目,让有学习需求的读者进行学习。
(五)强化传播效果,降低信息鸿沟
有声读物的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非受到大众消费的驱动,而是基于公益性目的,为盲人群体提供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纸质阅读,有声读物的阅读门槛较低,让更多不具备识字能力的人们享有了同等的信息接近权,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实现信息共享,让偏远地区的人也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缩小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差距。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以App为代表的有声读物,在强化传播效果,降低知识鸿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个性化推送,把握听众偏好
个性化推送是大数据时代开创的新技能,是一种通过对受众需求进行精准化分析后进行相关推送的功能。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用户在有声读物App客户端进行注册的时候,平台会先让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类型,从而在用户使用有声读物App收听节目的时候进行精准推送。此外,受众在App平台上的每一次搜索与点击都会形成用户日志被推送到后台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便能及时了解用户收听习惯和类型的变化,为用户推送其他可能感兴趣的音频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用户的有声阅读体验感,进而提高用户的点击率,增强用户黏性。例如,喜马拉雅FM里面的“猜你喜欢”、蜻蜓FM里面的“推荐”、懒人听书里面的“每日推荐”等都是个性化推送的表现形式。个性化推送是否精准,是否能真正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媒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