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虚词使用情况

二、虚词使用情况

根据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17]据史慧中等的研究,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掌握实词增长速度,3—4岁比4—5岁增长速度快,但是虚词是在4—5岁时增长比较迅速。儿童掌握虚词比实词要晚,而且虚词在儿童词汇中的比例也较小。以下是各类虚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虚词总词次为9239次,在总词量中占比约为19.29%。下表是虚词各类词汇在总词汇量中的占比情况。在该语料库虚词中,助词使用频率最高,远远高于其他虚词词类。

表5-17 各类虚词占比表

(一)介词使用情况

表5-18 语料库介词高频词表

介词是放在名词或其他词语前面,组成介词短语,标示和动作、形状相关的某种语义。陈勇[18]调查了一到五岁儿童,发现在所调查的儿童中,1岁6个月时会产生个别介词,如“用、在、到、往”等。在2岁6个月到4岁这个阶段,是儿童介词习得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是4岁之后介词的习得又进入了平缓期。在2岁6个月到4岁这个时期,要特别留意儿童的介词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以免错过了习得介词的关键期。

介词有些也是动词,但是儿童往往表达了动词的用法,才慢慢掌握这个词的介词用法。这和介词本身的性质有关,动词相对于介词更加形象具体,介词比较抽象概括,用法比较灵活,运用到句子中需要掌握了相对成熟的语法结构,所以儿童先学会了比较形象具体的动词用法,然后再学会介词用法。

在该语料库中介词有35种,共出现介词1627次,在总词汇量中占3.40%。

在该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在”,有638次,占介词总量的39.21%。黄婉梅[19]指出1—5岁儿童语言中,“在”作为介词其后可接表处所、时间和范围的成分。周璇[20]结合“在”在儿童语言中的动词和副词性用法,总结出儿童语言中“在”的发展顺序是:“在”最早出现在儿童语言中是动词性用法,出现在1岁6个月。在儿童掌握动词“在”的用法后不久,他们的语言中开始将“在”作为介词,引入处所词的用法,最早地出现在1岁8个月。下面是语料库中的一段话:

(1)一天晚上,小兔乐乐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对翅膀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乐乐在天上飞呀飞,看见兔奶奶正在一棵苹果树下跺脚呢,乐乐飞过去,帮助兔奶奶摘下苹果。兔奶奶高兴极了!(《乐乐的翅膀》)

该语段中出现了三个介词“在”,有两种句法结构“在NP+VP”和“VP在NP”,在实际的儿童语言发展中,“VP在NP”要稍晚于“在NP+VP”结构。其次是“把”,出现了264次,占16.22%。在1—5岁儿童语言中,“把”最早出现在2岁3个月,介词“把”在1—5岁儿童的话语中最早的用法是引进受事,随后用“把”引出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其余的如“从”“让”“被”“给”出现频率也较高。

(二)连词使用情况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的虚词。根据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根据连词连接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如“和、与、跟、同、及、或”,一类是连接分句和句子,如“因为、所以、不但、即使、尽管、虽然、因而、然而、因此、如果、假使、宁可、尚且、只要、与其”,还有一类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如“而、而且、并、并且、或者、还是、由于、只有、因为、无论、不管”。[21]

语料库中连词出现833次,占总词汇量的1.74%。在该语料库中连词所占的频率不高。现代汉语中连词出现的类型不多,频率也不高,但是连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意义重大。3—6岁儿童语法发展经历从简单句到复杂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连词起到关键作用[22]。因为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的不同成分,使得句子变得连贯、通顺,儿童能够正确地使用连词说明儿童的语法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连词的运用来表达并列关系、主次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顺承关系、选择关系等也可以促进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表5-19统计了语料库中的占比情况,占比是根据该词出现的频率(次数)除以连词总量得出的结果。

表5-19 语料库连词高频词表

续 表

从表5-19可知,在该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连词是“和”,表示并列关系,接下来是“跟”,也表示并列关系,“跟”具有口语色彩。“于是”和“然后”表示顺承关系,“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这几个是频率最高的几个连词,可以说表达的关系也很丰富。张文洁等人对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在4.5—5岁、5.5—6岁这两个阶段,儿童使用的连词词型、词频都出现了加速增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可以抓住这两个连词发展关键期,多在口语训练和阅读中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加强儿童对连词的掌握,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和逻辑表达。对于儿童掌握连词的先后顺序,根据张文洁等人对4—6岁儿童对话记录研究,是先掌握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选择关系的联合连词,然后再渐渐掌握表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的偏正连词。家长和教师可以遵照这个发展规律,对儿童的语言教育不能违背正常的语言习得规律,要循序渐进。

(三)助词使用情况

助词是附着于其他语言单位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从助词的功能和意义来看,助词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列举助词及其他一些助词等。该语料库中助词共出现5171次,占虚词总量的55.97%,占总词量的10.79%。表5-20显示语料库中高频助词在助词总量中的占比。

表5-20 语料库助词高频词表

在该语料库中,结构助词“的、地、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其中助词“的”出现频率占到40.74%。根据张玉洁对32个月到60个月的儿童使用结构助词“的、得、地”情况研究,她总结了“的”和“得”使用次数在逐渐增加,但是助词“地”的使用在这个年龄段十分少见,可以说这三个结构助词的使用是不平均的。[23]“的”和语料体现的占比一样,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中使用最早也最多。结构助词“得”相对来说使用得少,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使用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地”在语料中作为状语标记出现很多次,如“达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美丽的大蝴蝶认真地对他说”,“圣诞老人扛着一大袋的礼物,尽量轻手轻脚地进出孩子们的房间”,但是助词“地”在3—6岁儿童中极少使用。这要结合现实语言的使用,在口语中助词“地”相对使用不明显,而助词“的”和“得”会被更多地使用,当没有接受到这样的语言教育后,儿童接触这个“地”的机会就少了,自然要到很晚才会开始使用这个助词“地”。当儿童听到这个结构助词“地”时,他们还不能掌握这个“地”的用法。这三个结构助词一直在儿童进入小学后接受系统的教育才能慢慢地掌握。

(四)语气词使用情况

语气词是附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词。现代汉语中基本的语气词有“啊、吗、吧、呢、了、的”六个。此外,由于语音音变、合音变体或者是书写变化还会产生派生语气词。如“啊”受到前一音节影响会变成“呀”“哇”“哪”等,“了啊”合音会成为“啦”,“么啊”合音会变成“嘛”等。

在该语料库中语气词比较丰富,共出现了1608次,占虚词总量的17.54%,占词汇总量的3.36%。基本语气词占到88.80%。各个语气词出现频次及在语气词中占比见下表。可以从表中看到该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是“了”,占47.89%,然后是“呢”和“啊”,使用频率也较高,占了9.96%。基本语气词使用频率与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语气词占比一样高。此外,“啊”的语音变体出现也很丰富,尤其是“呀”,出现了129次,占比8.02%。

表5-21 语料库语气词统计词表

续 表

根据研究,儿童在一岁六个月开始出现使用语气词“了”“啊”“吧”,两岁开始出现使用语气词“的”“呢”,语气词“吗”出现使用较晚,在两岁六个月。

“了”是儿童最早习得的语气词之一,儿童在大约一岁六个月就开始使用语气词“了”,从2岁起儿童能够在“了”字句的动词前添加各类词语,并且使用“了”的频率大量增加,而且在所有语气词中使用最多。从3岁开始,儿童使用“了”的频率与其他语气词相比仍占比例优势,但是相对频率是在下降的。因为3岁之后儿童语言发展比较成熟,儿童语气词的使用也渐渐丰富。根据语料库的分析,语料中语气词“了”的使用是语气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其他类型的语气词,这恰恰符合3—6岁儿童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儿童语气词“了”的附着对象也有很多。

据李慧敏的研究,儿童是先习得祈使句和陈述句中的语气词,然后才习得疑问句和感叹句的疑问词。由于儿童是先习得句子才能习得语气词。儿童先习得祈使句和陈述句,然后习得疑问句和感叹句。所以语气词习得顺序也是和句子的习得顺序相关的。儿童习得语句的顺序与他的认知心理有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首先要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儿童最初最需要的也是满足这个需要,因此他需要用最直接的语言去“陈述”“祈使”他的这种需求,所以这个语言能力先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