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而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育和输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与区域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由职业教育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落实产教融合战略成为产业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业”作为衔接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是落实产教融合战略,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而,将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置于统一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研究两者交互融合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对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作用,为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以高职专业建设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为研究对象,将两者交互融合机理与概念模型作为管理科学、高职教育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基于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大背景,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互动的经验,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实证分析对象,系统阐释其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度,为精准分析丝绸之路核心区两个子系统融合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系统制定该地区两者融合互动对策提供依据,为推进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产教融合,给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在文献综述中,本研究对已有专业与产业互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有关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互动研究的成果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聚焦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但围绕专业建设所开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虽然研究中已经运用了定性、定量等方法,但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围绕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耦合协调度等数理定量分析成果很少。并且,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由于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地位,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尤其是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的研究成果十分少。

第二,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协同共演视角着重阐释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交互融合机理和概念模型,即将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置于统一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围绕知识、人才、技术的供给侧演化,聚焦投资、消费、内外需的需求侧演化,解析基于政策、制度的供需双侧协同共演机理,进而从建立技术技能创新共同体、打造要素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同共演交互机制等方面探索两者交互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理论基础与价值参考。

第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建立了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协同共演理论,从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创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其中,高职专业建设从招生规模、就业规模、专业结构、专业投入、师资结构、学生质量等方面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则从产业规模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高效化等方面构建阶层式评价准则体系,借用熵权法核算各级评价准则的重要性(权重),并建构了完整的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建立了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协同共演理论,从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创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其中,高职专业建设从招生规模、就业规模、专业结构、专业投入、师资结构、学生质量等方面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则从产业规模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高效化等方面构建阶层式评价准则体系,借用熵权法核算各级评价准则的重要性(权重),并建构了完整的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四,本研究基于两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面向丝绸之路核心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高职专业建设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区域产业发展评估数据的系统采集与测算,分析丝绸之路核心区各地点、时点的耦合协同度,即开展纵向与横向测度,以此客观呈现该地区两个子系统的融合互动现状,并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两者融合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为后续对策的制定奠定数据基础。另外,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为典型案例,对其所属的职业院校(本科层次、高职层次、中职层次)与昌吉州的产业转型升级做适配度分析,以点带面,全面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两个子系统的融合互动现状,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为精准制定促进丝绸之路核心区两者融合互动的应对措施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地区专业与产业融合互动、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借鉴。

第五,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测度结果与昌吉州的案例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存在高职专业建设规模与产业发展规模不够适配,高职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两者的融合模式单一、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从主题融合、要素融合、结构融合、空间融合等四个方面探索两个子系统融合互动的对策,并从完善交互驱动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多元评价机制等方面保障两个子系统的深度融合。

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建立了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交互融合的机理

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演化进程:根据产业内企业转型升级情况、消费者需求、政策制度要求,通过产业内技术创新、人才输入、政策制度支撑的共演,形成产业内竞合效应,扩张技术创新型、战略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收缩或淘汰低效益、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产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层面专业建设演化进程: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之一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基点的高职专业,在围绕区域产业升级要求、技术创新要求、人才需求规格等开展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系统性把握的前提下,开展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设计等。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协同共演:依托各级各类政策、制度的牵引与支撑,推进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和产业升级子系统的交互协同,建立畅通的“专业—产业”链,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融入创新驱动生态系统的“专业—产业”交互作用联合体,助推行业或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

2.了解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两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

测算2012—2018年丝绸之路核心区新疆各州市、各时点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具体结果为:乌鲁木齐市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得分最高,但两者仍旧处在濒临失调状态;伊犁州与昌吉州的耦合协调度指数位列第二、第三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克拉玛依市、和田地区、巴音州等地的耦合协调度指数表明这些地区处于中度失调状态。根据测度结果总结如下。(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的综合指数测评得分与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综合指数测评得分处于整体上升态势。但由于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分指数整体偏低,耦合度不够平衡,协调度指数较低,进而造成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得分偏低,说明两个子系统存在不适配现象。(2)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与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即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的被调研地区的两个子系统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协调状态,而经济发展较慢的被调研地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状态。(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内不同州市的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区域间并未形成强大的辐射联动关系。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域高职专业规模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适配度不够高,专业建设人财物投入不足等。

3.精准分析典型案例所在地昌吉州的两个子系统的适配度情况

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获得如何下结论:昌吉州确立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结合体”的整体发展思路,提出“办学跟着就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人才培养目标跟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走”的办学理念,走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特色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昌吉州成立了职教联盟和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职教集团,实现了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或企业、科研机构间良性互动,为助推昌吉州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4.提出丝绸之路核心区两个子系统交互融合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本研究根据丝绸之路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融合现状制定整体发展战略:高职院校要主攻领军队伍建设,主打学科专业布局规划;区域产业要主攻产业转型升级,主打集聚集群创新;产教融合要主攻专业引领产业,主打校企资源整合的战略导向与发展定位。同时确定具体的融合路径与对策。(1)主体融合: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协同发展。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促进教学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健全多主体参与的制度机制,推进校、地、企多维联姻育人才;有序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等。(2)结构融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适配。建设区域优势专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集聚行业领军人才,引领产业跃升发展;打造高水平新专业,引领新兴产业布局。(3)要素融合:教学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交互。将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进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生产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精准衔接;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凸显课程建设要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配性。(4)空间融合: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度匹配。建设高职教育产业园,优化高职专业建设资源布局;确立职教发展特色,推进高职专业建设区域合作;完善高职专业建设模式,推动专业化职教集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