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概述

5.1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概述

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本的陆续颁布,“产教融合”从职教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产教关系由“简单融入”转向“交互融合”。“专业”作为连接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的桥梁、联系人才与职业的纽带,成为畅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突破口,也是解决人才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难题的切入点。因而,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交互融合值得深究。

“融合(fuse)”一词源自物理学领域,是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成为一体,凸显主体、模块间的交互协调,而耦合协调度正是对模块间关联性、协调性的测度。当下基于耦合、协调视角解析这两个子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如吴哲(2012)构建了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概念模型;韦宝畏、冉昊(2017)从各类专业开设学校数、学校占比、专业设置数、专业占比来描述吉林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性;沈陆娟(2018)从高职专业布局、招生规模、就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的相关度和偏离度阐释浙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陈雯静(2018)简单描述了长沙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耦合性;伍百军(2019)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技术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就业吸纳程度设计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从专业布局与规模、专业办学规模、专业办学经验、专业硬软件设置、校企合作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设计专业建设体系,并面向云浮市开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然而,现有高职专业与产业耦合协调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已有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研究聚焦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对应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不够系统;其次,已有研究虽涉及耦合协调度分析,但多采用定性分析或简单描述统计,没有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数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已有成果多从数量层面探究两者的协同性,而忽略了质量的适配性。

本研究从协同共演视角将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置于统一开放的生态系统中,从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创建这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此评估不同区域内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诊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需精准衔接、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