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协同共演理论

3.2.1 协同共演理论

协同共演(coevolution),又称协同进化、共同演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物学领域,用于解释生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泛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Norgaard(1985)首次运用类比(analogy)将协同共演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随后学者们进一步推进协同共演理论的应用,在一个由不同层级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形成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涌现了生物—经济、生态—经济、生产—消费、技术—偏好、技术—制度、行为—制度、基因—文化等共演进程(Volberda和Wilson,1998)。

Norgaard(1985)认为共演在经济系统中充分反映知识、价值、组织、技术和环境这五个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一个子系统的变异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选择环境。Mikko Jouhtio(2006)认为共演是两个或多个相互依赖(共生、共栖、竞争)物种的相互交织与互相适应;Kauffman(2002)认为共演是一个子系统改变另一子系统的适应图景(Fitness Landscape);Malerba(2006)认为协同共演是系统中参与主体行为特征与具体行为、战略、策略等的交互影响;黄凯南(2008)则将协同演化定义为与演化动力交织于一体的主体间的交互反馈机制。

由此可见,协同共演理论为阐释系统中具有多层级、多主体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通过凸显系统中要素、主体、模块间的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多层级、嵌入性、复杂性、正反馈效应、路径依赖特征来追踪主体行为的演化轨迹(evolutionary trajectory),进而改变彼此的适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