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遵循“文献梳理→机理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问题解析→路径探索→政策建议”的逻辑着手研究。
(1)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现实需求
①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理论基础。在深度解读协同共演理论、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亨利·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解析产业与教育融合、产业与高职教育融合、产业与专业融合的相关理论,为梳理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的作用机理与概念模型奠定理论支撑。
②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政策依据。系统解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的“产教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区域产教融合发展规划”等政策文本;系统梳理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产教深度融合、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具体规范及要求。
③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现实需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对人才的需求侧与高职专业培育人才的供给侧亟需平衡,而“专业”是两者交互融合的接口,应以此为抓手,探索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交互融合路径和发展对策,进而为区域产业发展供给所需的专业人才,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2)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作用机理及互动模型
①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作用机理解析。运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等理论与方法解构两个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效用、耦合关系、融合规律等内在机理,为构建融合互动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②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模型建构。鉴于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本身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根据两者融合的作用机理和概念模型,解析两个子系统中各模块、多因素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交互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后续测算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度、耦合协调度奠定理论基础。
(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实证分析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及发展态势梳理重点产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分析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育的规模、层次、质量等需求现状。
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现状与人才供给分析。系统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类型高职院校,设计各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及人才供给的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分析核心区内各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层次、技能、素质等现状。
③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度分析。依托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模型,运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产业转型升级数据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回收数据,测评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与适配度。
(4)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问题及成因
①诊断两者融合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度、耦合协调度测评结果,从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师资培育、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发现根本问题。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师资水平、产教融合机制、产教联盟作用、企业积极性等方面探寻存在的问题与背后的根源,为精准制定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对策提供依据。
(5)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路径及对策
①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战略和定位。提出高职院校要主攻领军队伍建设,主打学科专业布局;区域产业要主攻产业转型升级,主打集聚集群创新;产教融合要主攻专业引领产业,主打校企资源整合的战略导向与发展定位。
②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路径与对策。主体融合: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协同发展。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促进教学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健全多主体参与的制度机制,推进校地企多维联姻育人才;建设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结构融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建设区域优势专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集聚行业领军人才,引领产业跃升发展;打造高水平新专业,引领新兴产业布局等。要素融合:教学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交互。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生产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提升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适配性。空间融合: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度匹配。建设高职教育产业园,优化高职专业建设资源布局;确立职教发展特色,推进高职专业建设区域合作;完善高职专业建设体系模式,推动专业化职教集团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