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空间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

9.2.4 空间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

(1)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园,优化职教资源布局

①依托职教产业园优化资源布局。建设职教产业园,作为产教融合核心载体,聚焦产教融合发展。职教产业园以现有高职院校及所在地的产业园区为基础合力建设,按照“以教引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发展理念,以园区为平台促进职教、技术、产业、资本等高度融合,出台职教产业园“职教与产业共促发展办法”,给予入园企业特殊政策,打造高职文化彰显、高技能人才汇聚、先进技术汇集、高端产业集群、社会资本流入的产业“小特区”。把职教园打造成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产教协同创新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社区文化服务基地。到2025年,通过职教产业园的建设,逐步形成核心区各州市产业教育集聚区。

②创新职教产业园区模式。建设高职院校校内产业园区,拥有学生培育、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等功能,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育过程。积极推进“1+1+N”的研培基地范式,即每个二级学院联合一个行业,携手多家企业,通过跨专业协同、多团队协作,打造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系统提升专业服务产业、专业引领产业的能力。

③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优化产城空间结构,依托大学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聚合,按照产、教、城一体,集中规划产教园区的基础设施、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产教园区的城市功能。推进形成“以教促城、以城兴产”的互动格局,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发展;加快先进装备制造及服务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科技产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在高新区的聚集发展;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在农业科技园的集聚发展。

④重点建设各层级的职教产业园。以高职院校为中心,引进核心区各州市的重点企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及服务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科技产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等多个重点产业,鼓励高职院校将行业或企业的实体项目和生产企业引入园区,试行“园中校、校中企,园中企、企中校”的运行模式,推进产、教、研一体化,提升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与贡献度,推动职教、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争取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的支持,由开发区规划土地,提供施教场所,承建园区基础设施,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引进自治区、州、市内外本专科学校,开展企业技术工人培训、本专科学校学生顶岗等服务。以各县(市)职业中专、重点大型企业为中心,由所在地县(市)政府统筹规划,结合区域人口规模、重点产业布局、职教发展水平等状况,建设各县(市)职教产业园,建设县域重点产业技能人才与产业互动发展的集合地。

(2)确立职教发展特色,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

①完善院校管理体系。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出台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举措,将其列入院校章程,促进校地、校企、校际的交互融合,明确规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在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制定由紧密型合作企业、用人单位等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学术指导委员会制度等,为促进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交互融合提供载体与保障。再次,通过下放资源配置权、教学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等方式,进一步构建责权相统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运行畅通、民主监督有力的院系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推进专业—产业的交互融合提供自主权与制度保障。

②强化对口援疆职教合作。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山西省援疆的跨区域合作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援疆地区企业和院校在要素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提升、管理体系健全等方面提供深层次的援助,从而增强高职区域合作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适应核心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需要,支持跨区域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教科研成果共用等。有序推进内地高职班培养任务,结合核心区重点产业在对口援建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重点发展“2+1”人才培育模式,即前两年在核心区的高职院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后一年到内地学习,以专业技能和实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学校负责推荐安排就业。成立跨区域职教联盟,有效推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辐射核心区内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重要平台。

③加强州、县际职教合作。积极加强与自治区内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的合作,特别是面向全州重点产业新建的薄弱专业,鼓励采用联合分段培训、师资队伍交流、共享优质课程、课程学分互换等方式开展合作。改变高职院校专业重复建设、人才培养趋同的现象,实现州内县域职业教育错位发展,大力推动县际职教合作。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改革、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以各自独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协同发展。

(3)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推动专业化职教集团发展

①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在终身教育和就业创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依据拓展新成长劳动力适应性技能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南疆转移劳动力岗前培训等三大培训计划,鼓励支持核心区内各高职院校面向区域内重点产业、企业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南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前培训,系统构建覆盖面广泛、兼顾产业发展差异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培训体系。

②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中高等职教人才成长通道,加强对中职学校对口高考的引导与指导,提高对口高考升学质量。制订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方式和途径,开展中高职“2+3”“3+2”“3+3”衔接培养改革。争取政策支持,在护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社区服务等专业领域开展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试点,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发挥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的作用,推进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面向核心区各州市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③打造专业化、特色化职教集团。改革传统“松散型”的职教集团模式,强化职教集团中的参与者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依托各自在设施、设备、资金、实训基地、培训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入股”的方式进入职教集团,从而形成“紧密型”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教集团新模式,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现有煤电煤化工职教集团、先进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等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引导、支持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4)加快信息化建设,扩大院校服务行业发展的领域

①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升高职专业人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基于“智慧教育”理念,改善核心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技术基础条件,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与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库,开发数字化精品课程,并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远程交互,将重点产业企业的生产制造、加工流程等通过远程交互方式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组织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至少建成20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50门微课程、50门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建立自治区级产教融合综合信息平台,平台功能包括职教信息化资源共享、校企人才交流对接、校企项目对接合作、生产性实训信息共享等四大功能。

②推动优质信息资源应用与共享。以应用驱动为抓手,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中,运用计算机仿真、远程实时交互等新技术探索基于“互联网+专业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改善职业院校管理,实现校务公开,推进职教科技园院校间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招生就业信息互通、优势资源共享。其次,为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交互,须建立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的长效机制,由院校、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主体不断遴选优质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库,推进核心区内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跨区域、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建设成效。

③加快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首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核心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如依托身份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学工、财务、招生、就业中信息的统一。其次,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数据信息分析机制,通过对专业建设中师生、校企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管理,系统把握院校的数据体系,打破校园数据孤岛,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与分析技术,为更好地推进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育、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招生就业等提供参考与依据。

(5)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重点产业走出去

①鼓励职教境外办学。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要点,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需要不断探索与重点产业企业的产品、服务“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方面须着力培育符合核心区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所需的高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另一方面,则须整合现有的核心区优势职教资源,建设中亚援外职教基地,与核心区企业的海外布局相适配,推进核心区职教资源与跨国企业、跨境教育机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与员工培训。比如,推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高端装备产业、农业技术“走出去”战略,探索境外办学模式。力争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建设国际化重点发展项目不少于3个,争取每所高职院校有1项紧密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②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大力支持核心区内的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工艺流程、管理方法等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教学内容,推动国内经济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国内化双向融合。同时,配合核心区“走出去”的企业,面向境外员工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培训与学历、非学历职业教育。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至少引入6门国际化课程,建立6个与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③积极吸引境外留学生。积极吸引境外留学生来核心区各州市就读高职院校。推进“新疆留学推进计划”,设立“雪莲花”留学生基金,增强对境外留学生的资助力度,并鼓励重点产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设置留学生奖助学金,增强境外留学核心区的吸引力。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至少建设3个职业教育留学生基地,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高职在校生比例达到2%,外国留学生比例达到3%。

④构建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布局。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结合核心区的战略要地位置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布局。具体表现为,基于外向型产业集群,打造若干个核心区对外开放的职业教育基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效服务外向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接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主导产业,加强与中亚多国职业教育合作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引导相关高职院校拓展国际化合作模式,打造若干高水平的国际化职业院校。

专栏:做企业“走出去”的好伙伴——柳州职业教育

“企业走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服务到哪里。”柳州市编制出台了《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厘清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路径、目标。

配合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企业走向海外参与国际竞争,柳州的职业教育主动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好伙伴”,组建柳职院—柳工海外专员班。截至目前,学校共举办了5期海外专员班,共为柳工输送了3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近1/3的人曾服务于东盟国家,近10人已经走上了区域负责人的岗位。

“一带一路”建设,“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急需高技能人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国家20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高铁运营和服务人才,2016年3月至今已举办3期“泰国轨道交通师资培训班”,为12所泰国高校培养了51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