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建立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构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和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在选取高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指标时,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评价准则时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即能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专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能凸显专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的准确、规范、方便等特点。
②系统性原则。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重点反映出两个子系统各自的规模、结构、质量水平的主要特征与状态,且凸显各级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每个子系统由多级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各级评价指标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具有层次性,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指标体系。
③可比性原则。由于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分属不同领域,要精准测度这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就必须考虑不同子系统间的差异化量纲,进而实现两个子系统所获数据的可对比性。本研究围绕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设计两个子系统一一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实现数据的可对比性,精准计算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
④可操作性原则。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测度两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这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支撑。在选取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可量化的特点,保证评价指标能较好反映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通过计算能获得指标数据,从而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
(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表5-1)
本研究借鉴徐仙英、张雪玲(2016)的研究成果,将产业转型升级细分为产业规模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资源配置高效化等三个维度。首先,产业规模合理化表示为区域内三次产业规模的协调性,如三次产业人才的供需对接情况。其次,产业结构高级化运用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AIS)(徐秋艳,房胜飞,2019)来测评,首先将三次产业的GDP分为三部分,构造三维向量表示一次、二次、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付凌晖,2010),指标值AIS越大,说明产业结构水平级别越高;反之,指标值AIS越小,则说明产业结构水平级别越低。再次,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配置高效化使用二次、三次产业比重与泰尔指数TL来测度(干春晖,等,2011),其中,泰尔指数主要用于反馈资源在产业间流动、配置的效率,TL值越大,表示要素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越低;反之,TL值越小,则表示要素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表5-1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清晰地测度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对产业规模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资源配置高效化这三个一级指标分别做进一步的细化与阐释。
①产业规模合理化。“产业规模合理化”的概念源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概念(黄亮雄等,2013;高远东等,2015)。产业规模合理化是指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根据已有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压缩调整不合理的产业规模,扩大具有发展前景产业的规模,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各产业规模协调发展。
本研究从产业规模与就业规模的适配度维度分析“产业规模合理化”概念,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表现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规模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间的适配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在数量上的精准对接。基于科学性、可采集性、可比较性等原则,本研究将其细分为三次产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获取产业间的人员素质协调、相对地位协调、关联方式协调、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协调。
②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知识、技术、资金等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由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演进,最终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国内学者的实证文献一般使用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方式,以此反映经济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从国内学者的实证文献中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静态的直观比较法,即通过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或“标准”的产业结构做比较所得出的产业高级化水平;第二种方法是动态比较判别法,此方法通过某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与另一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系统高级化水平进行判别,具体包括距离判别法、相关系数法等;第三种方法是指标判定法,即通过一种或几种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判别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研究借鉴徐秋艳与房胜飞(2019)的研究成果,运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AIS)来测度。这一指标的计算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将某地区三次产业的GDP值构造成一组三维空间向量X0=(x1,0,x2,0,x3,0)T,其中,x1,0,x2,0,x3,0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二步,分别计算X0与产业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的向量,X1=(1,0,0),X2=(0,1,0),X3=(0,0,1)间的夹角θ1,θ2,θ3,这些夹角度数可以运用如下公式(1)计算所得:
第三步,运用公式(2)计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AIS)。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AIS)的数值越大,表示产业结构水平越理想;反之,AIS的数值越小,则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越低。
③产业资源配置高效化。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一方面须测度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还须凸显要素、资源等的利用效率,以此衡量资源、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耦合程度。本研究借用泰尔指数来衡量。
泰尔指数通常也被称为泰尔熵,最早是由Theil和Henri于1967年所提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发现,泰尔指数其实也能反映出要素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具体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其中,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i表示产业层次,n表示产业部门。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根据公式(3),“Y/L”表示生产率,当经济均衡时,Yi/Li=Y/L,实现E=0;“Yi/Y”表示产出结构,“Li/L”表示就业结构。因此,“TL”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综合反映。
(3)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教育评价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如曲建忠(2013)、张立新(2015)提出用学校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专任教师配置、学校数量、教育经费等八项指标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张亚飞(2018)建立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每万人高等院校平均在校生人数、高等院校生师比、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等五项指标评价高等教育系统水平;陈重桦与宋建军(2018)提出用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毕业生获得资格证书、专任教师数等评价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本研究对应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规模、结构、质量等三个维度构建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表5-2),将专业规模细分为招生规模、就业规模,专业结构合理化细分为专业结构、专业投入、师资结构,专业建设质量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本研究将其细分为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行业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表5-2 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清晰地测度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对该系统涉及的专业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合理化、专业建设质量水平等三个一级指标分别做进一步的细化与阐释。
①专业规模数量。专业规模数量维度主要包括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就业规模这两个二级指标,其中招生规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数量的比重;就业规模则可进一步细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对应的毕业生数量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比重。
②专业结构合理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的基础,但同时又是最根本的建设工程。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不仅是保证高职教育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而且有利于充分开发不同区域、部门、院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产出条件(张晓明,1991)。本研究对专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适应性。专业结构是以具体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又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相适应,将社会的职业分类转化为专业分类的具体形式。因此,必须做好人才结构的调研研究,分析社会经济部门人才结构的现状与趋势。
第二,专业结构必须与学校制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等要素彼此协调。其中,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组织者与承担者,对提高专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专业横向结构间的比例关系体现出搭配的适当性。在专业结构系统中各专业部门虽然相互独立,但又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联,这种交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专业结构体系,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各专业门类之间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本研究将通过第一产业专业门类、第二产业专业门类、第三产业专业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来体现其搭配的适当性。
第四,专业结构的自我调节性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谐共振。某专业在设立之后,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周期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而区域产业结构又无时无刻不在调整变化中,这又会带来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应特别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以求得自身结构的合理化。
基于高职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本研究将高职专业结构合理化细分为专业结构、专业投入、师资结构等三个维度。其中专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就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开设的专业建设情况来评估;专业投入的评价指标则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的投入金额比重来衡量;师资结构主要以院校的生师比、院校“双师型”教师比重、兼职教师占比作为关键指标来衡量。
③专业建设质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来检测各专业的生源情况、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校的资源配套情况等,只有综合质量分析结果相对乐观,才能表示该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而,本研究对高职专业质量的评价直接通过学生质量来反映,具体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及行业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其中,前两个指标可以从各高职院校调研中获取,而行业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则从行业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研问卷中获取。
(4)两个子系统各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在设计了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的评价准则体系后,还须确定各级准则的权重。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权重的计算方法一般包括主观权重法与客观权重法。主观权重主要来自专家和决策者对各级准则重要性的主观判断,如AHP、Delphi法等;客观权重一般由客观数据来决定,如熵权法。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引起的评价误差,本研究采用被广泛应用的Shannon的熵权法(1948)来确定各级准则的权重,即先采用公式计算熵,以此表示信息的确定性水平,其中,i表示年份,j为评价准则,j=1,2,…,n,K=1/ln m,rij表示第i年度第j个准则的评估结果。由于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分属不同系统,且拥有不同量纲,即表5-1与表5-2中的数据无法直接比较,因此须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针对效益准则,运用公
做简单线性标准化处理,针对成本准则,运用公式rij=
做标准化处理,其中,aij为第i年度第j个准则主观判断的原始数值,rij∈[0,1]。最后,使用公式
来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