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提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3.1.2 提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2014年6月,由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使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更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产业结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校企技术技能积累协同创新机制,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中的产业发展相匹配。在重点任务中,涉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建立基于产业结构的专业调整驱动机制。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机制、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从而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方面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第二,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课程改革驱动机制。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驱动机制,依据科技进步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所设专业的课程架构与具体内容,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行业或企业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教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真实应用项目的教学改革驱动机制。职业院校根据真实的生产实践情境真学真做,凸显实践技能,优化教学内容。如按照企业的真实技术与装备开发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训;推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来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方法改革,如运用真实案例、真实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第四,健全高职教育校企协同治理机制,肯定行业、企业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将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价值创造过程融入专业人才培育进程,校企协同推进知识更新、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打造、学员培训等活动,积极实践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学院等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引厂入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等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五,建立校企协同的技术积累机制。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所需的核心技术,建立基于行业、企业、院校、政府等多元参与主体的技术积累联动平台与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的累积与转化,助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将累积的技术融入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进程,促进高职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进而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优质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