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
建立长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制度,用以平衡两个子系统交互融合中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这也是主体间能诚信合作的保障,有利于真正将两个子系统的交互融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1)协调统筹核心区内外各类职业教育发展资源
首先,统筹核心区内的优势资源,推动北疆的职业院校与南疆职业院校联合招生,真正破解南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育资源不足、北疆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的困境。同时,依托援疆省市对核心区内高职专业建设资源的补给,如联合招生、实训实习、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经验等,促进核心区内高职专业—产业的融合水平。
通过构建自治区、各州市的职教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专业特色共建、招生就业联动、高本互通、技能人才共育及社会服务共担等机制。一是领导机制上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联盟主要负责人,产业发展主管部门承担联盟秘书处工作,牵头联盟共建共享工作。二是工作内容上统筹联盟院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招生就业,实现联盟内资源优化。三是工作机制上建立招工招生链、专业就业链、教学实训链统筹,实现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师资课程、信息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统一标准,逐步统筹实训基地、教材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推荐就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核心区内不同州市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促进院校间要素资源的共用共享。如国示范、国骨干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针对不同的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与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提升核心区高职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此外,薄弱院校间可通过“校际联动”模式实现沟通交流,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3)完善系统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高职专业建设与企业转型升级的交互融合中,存在学生、院校、企业、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各自利益是提升两个子系统融合水平的保障。学生在这个系统中既是求学者,也是工人、推销员、营销师等,存在学费有资助、毕业能就业、就业能对口的利益诉求;教师在这个系统中既是专任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也是技术研发员、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企业在这个系统中既是生产主体、经营主体,也是专业建设主体,其生产设备是学生的实训设备,生产车间是学生的实训基地,生产项目是学生项目教学的作业,存在专业人才供给、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知识更新等利益诉求。
因而,在推进两个子系统的交互融合中,需要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进行体制创新,要处理好两者融合互动过程中的公益性与市场性、服务性与效益性、合作性与竞争性关系。通过校企双方各自在组织、团队、制度、科研和文化方面的管理创新,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并最大限度满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如建立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鼓励海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参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技术创业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的能力;建立互兼互聘机制,由校企协同科技研发、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指导教学等,通过院校、企业的互兼互聘活动,校企双方能取长补短,使专任教师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并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参与企业则依托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及院校科技研发人才,校企联合攻破技术难题,优先获得对口专业人才等利益诉求;而学生则在参与生产与学习中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学费有支持、毕业能就业、就业能对口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