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

2.2.2 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的英文表述为major或specialty,《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专业”有四种解释:(1)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3)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4)具有专业水平和知识。本研究中的“高职专业”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第一种解释。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良好的专业结构在社会转型期将决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专业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各项资源配置的载体,也是学院内涵建设和特色彰显的主要标志,更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显性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开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下各界的共识。

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下文简作《目录》),作为高职设置或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招生组织、就业辅导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行政部门布局高职专业、布置招生计划、开展专业人才预测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高职专业就读,企事业单位选聘高职毕业生的参考。《目录》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目,748个专业,这些专业对应于产业实践中的291个职业类别。借助《目录》的衔接作用,能更好地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匹配性,使高职专业人才培育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是由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对象、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而第一要素是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由校企专家分工协作来架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创设校内外实训条件,采用工学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认知专业知识,掌握核心技能,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岗位执行力。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建设要素的组合过程,要素组合的逻辑顺序直接影响着高职专业建设的成效(李占军,2008)。可见,高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优化结构、凸显特色、提高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