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要素融合:教学与生产要素有机交互

9.2.2 要素融合:教学与生产要素有机交互

(1)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对接

①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首先,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州市的重点产业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试点专业和学生规模。其次,建立学徒培育与管理机制,明确该模式下校企双方各自的权责与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再次,健全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育、多主体评价的协同育人机制。最后,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育成本分摊机制,统筹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专业建设要素资源,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

②完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进一步完善高职专业招生录取与企业招工一体化制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专业招生招工方案,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的核心程序,签订学生、企业、院校三方协议,赋予学徒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规定现代学徒制中各方的权益及学徒所承担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内容。从2020年起,分批确定核心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遴选重点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③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标准。基于“协同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岗位技术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师资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以此作为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育的根本准则,并系统渗透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开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建设、教学组织模式、教材教法创新等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

④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立高职专业人才培育校企双导师制度,具体包括导师的选拔、培养、聘任、考核、激励等,形成由校企双方互兼互聘、共聘共用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明确规定了导师必须承担的职责与应享有的权利,并以此作为合作企业选拔优秀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担任专业学生师傅的标准;而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在担任学生校内导师前须完成相应的企业实践,并将校内导师的技术服务纳入考评体系,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校企人才交互流通机制与考核奖惩机制,允许校企双方安排人员双向挂职、协同技术研发、开展专业建设等,系统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优化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

⑤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首先,须制定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学徒管理办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学徒安排合适的岗位、分配合理的工作任务,给予学徒应有的报酬,并落实学徒在顶岗过程中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以保障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基于高职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学徒考核评价反馈机制,由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学徒的过程性学习成效评价,以此保障现代学徒制模式、提升高职专业—产业交互融合水平。

(2)生产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①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重点产业的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自2020年开始,核心区内的高职院校须重新梳理对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现状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参照科技发展水平与职业资格标准,把生产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项目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到202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所有高职院校基本形成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成自治区及各州市重点建设专业。

②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点产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或项目运作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课程标准为要求,遵循“角色匹配、易读性、实践性”原则,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融专业知识、特需能力、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纲要求于一体的教材。支持职业院校围绕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开发基于“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材。到2025年,每年评选自治区级、州/市级实践性教材,根据与核心区各州市重点产业的对接情况,各高职院校各专业编写各级实践性教材不少于3本。

③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效推进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课程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有机融为一体,鼓励将教学场所安排在企业生产现场,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生产过程或项目流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到2025年,核心区各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并在对接重点产业所需人才技能培养中凸显成效。

④创设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按照“校内实训职业化、校外实习教学化、教学管理企业化、学习过程工作化”的原则,创设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州市重点产业企业实际生产、注重职业氛围营造的教学情境。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实训基地设备和环境建设的标准,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融入专业教学管理过程,进一步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教学的保障机制。到2025年,根据各州市重点产业所需专业人才情况,区内各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均须建成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不少于1个。

(3)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对接

①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因而,须对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研制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具体做法是,吸收消化自治区各州市重点产业特色,联合重点产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研制一套完整的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以满足服务核心区重点产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使高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能够和行业或企业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高职院校与重点产业发展所对应专业,都形成一套为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认可的职业能力标准。

②校企协同开展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引导核心区内高职院校围绕各州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规模、结构与质量要求,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对与重点产业相关专业课程标准重新全面梳理,推进课程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标准模块化。到2025年,核心区内所有高职院校各专业协同重点产业紧密型合作企业开发并获认可专业课程标准1套。

③强化课程标准的贯彻与检查力度。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必要条件,支持高职院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选用教材或编写教材、建设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教学评价,制定自下而上自检与自上而下抽检相结合的课标执行机制与动态反馈机制,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高职院校所开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执行机制、动态反馈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力度,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核心区内重点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4)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①制定高职院校学生双证书管理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根据重点产业对技能的需求,制定高职院校学生双证书管理奖励办法,鼓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组织学生考取本专业中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技能考证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保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对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高的高职院校给予经费奖励和补助。在建立了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双证书管理奖励办法后,学生双证书通过率达90%以上。

②确定重点产业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内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物科技、康养服务等重点产业所需人才要求,以“门当户对、质量优先”为原则,确定各岗位所对应的专业与职业技能证书要求,使学生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精准对接,并在具体的学历教育进程中渗透职业技能考证的专业知识、实战技能、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符,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精准确定与新疆重点产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组织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③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点产业岗位所需的人才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开展以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以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素质培育,从课程设置与建设、实践技能训练、教师榜样示范、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为核心区重点产业培育适应岗位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5)技能培养融入终身学习,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

①建立核心区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整合核心区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立交桥,建立由高职院校、行业或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职业”培训体系。通过编制并组织实施“大职业”培训体系规划和行动计划,统筹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和用人单位内部培训等资源,调动多元培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制定激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扶持与优惠政策,根据职业培训的不同性质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补贴措施,调动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个体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建成融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为一体的科学高效、互利共赢的自治区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权责明晰、精简高效、多方联动的“大职业”培训体制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成效。

②广泛开展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在职员工“学习—就业—再学习”深造通道。首先,拓宽企业在职员工学历提升教育渠道,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优化学历层次与专业结构,给获取学历证书的员工报销继续教育费用。其次,开展围绕职业技能提升的在职员工的非学历性继续教育,鼓励其学习与实际岗位工作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等,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再次,通过构建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学分转换制度、学分银行、职业资格考试等学历认证机制,使得企业员工能在职业领域、教育领域有效、顺畅地转换,切实满足其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

③大力推进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在完善终身教育、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首先,通过组织实施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程等多种模式推进社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其次,通过建立资金补贴的统筹管理机制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各项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渠道不乱、用途不乱、各司其职,有序推进培训工作。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为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企业职工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岗位晋升培训提供补贴,探索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等多形式的政府补助模式,并根据培训的投入成本、培训工种的紧缺程度、职业技能等级等制定动态补贴标准。最后,进一步强化企业履行职工培训的责任与义务,将职工培训绩效水平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使企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

专栏:产教无缝对接——无锡市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找准学校定位,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无锡市多次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调查,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对接企业需要、对接岗位要求。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育市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专业,把符合无锡需要的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选派40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开发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