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高等职业教育

2.2.1 高等职业教育

(1)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为“高职教育”,《教育大辞典》将其归为第三层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分类”(1997)中将其定义为“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教育,即定位于“某一个特定职业”的教育。因而,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存在显著差异,即高职教育更凸显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层次较高的教育。高职教育的招生来源主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的毕业生,技校、中专、职高的毕业生;高职教育培养介于技术应用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人才,学制3~5年,学历一般为专科层次,课程体系则是围绕某一职业的实际需求,传授该职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200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称为“银领”的高技能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属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性、实践导向性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属性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即参与职业实践、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不断变化和拥有完满的职业生活,须具备综合性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也决定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致性,即新专业的开设或老专业的调整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也表征行业、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与质量要求,对高职专业的设置、调整及建设内容具有导向作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人才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各要素的协同实现。因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的重要性,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协同育人,培养符合一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其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导向性特点。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独特性,即具有一定的实践导向性,体现了职业导向,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追求。而实践导向性的实现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交互沟通,即职业院校和企业只有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学习的实践指向。在具体实践中,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性学习要实现三个融入:职业标准融入学习内容、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职业资格证书融入毕业资格条件。

最后,高职教育凸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性。产业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如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高职教育的观念、制度和实践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作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范畴的产业发展水平来决定。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行业产业有着天然联系,即高职院校须立足地方经济,对接产业、服务行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主动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引领行业或企业塑造区域品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者与推动者。高职院校只有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同时,才能调动行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产生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的动力源泉,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