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 结构融合:专业与产业动态适配提升

9.2.3 结构融合:专业与产业动态适配提升

(1)建设区域性优势专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①推进优势专业覆盖重点产业。引导核心区职业院校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定位,主要面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康养服务等重点产业,系统编制与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整体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提高核心区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间的契合度。要求特色、优势专业基本覆盖核心区各州市的重点主导产业,各州市建成50个引领产业的特色优势专业,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门及以上产教协同共建的核心课程。

②加快高职院校专业匹配重点产业的进程。引导核心区内的高职院校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动态来调整专业的设置,使高职专业与重点产业精准衔接与匹配。比如,昌吉学院根据昌吉州的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设立与之相对应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精加工业等重点专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围绕核心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要求,重点建设绿色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现代物流等专业;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则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信息、旅游、医药康养、煤化工等专业。力争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与所在区域的重点产业基本匹配。

③加快领先专业团队引进与交流。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和高职院校要加快引进领先专业团队,积极构建优势专业团队。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先专业团队引进管理办法》,以集体引进的方式鼓励专业团队进入,系统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对于能够构建完整专业体系的团队给予特别优惠待遇;对于在相关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创新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具备突破重大应用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或应用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引进团队,予以重奖。开展专业整体性交流,对于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师整体性对口交流。

(2)集聚行业领军人才,引领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①培育行业领军人才。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招聘服务重点产业的行业领军人才,提高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级。行业领军人才由自治区人社厅、有关职业院校负责招聘和引进工作;由相关高职院校结合本校的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编制行业领军人才的育成工程;行业领军人才待遇应明显高于所在学校同类岗位,可以采用年薪制、一人一议等方式确定待遇。

②引领产业技术升级。行业领军人才除了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重点产业、引领应用技术创新外,还应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为培养重点产业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到2025年,重点产业配套的高职专业,每个专业拥有1~3名行业领军人才。

③推进产业教授选聘。促进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的高度融合,自2020年开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点企业选聘企业管理负责人、技术管理负责人、研发机构负责人、骨干科研服务机构负责人等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或技术水平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的产业教授。依托产业教授的支撑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或企业的交互融合,并围绕产业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支持项目,通过搭建校企信息交互平台加速科研创新成果在企业实践中的转化运用,提升高职专业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

(3)打造高水平新专业,引领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①开设服务重点产业的新专业。根据核心区重点产业发展对于新技术的要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物科技、康养旅游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高职院校设立与之配套的新专业。自2020年开始,设立核心区“高职教育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各高职院校须积极申报开设新专业,并做好新专业建设配套的师资、实验实训等教学基本条件的准备工作。到202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将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旅游、现代科技服务、轨道交通、生物科技、康养旅游等系列专业群,助推核心区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

②加强新设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水平是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的保障,要提升新设专业专任教师的胜任力水平,首先,须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将相关专任教师安排到新兴的产业部门,参与具体的企业实践项目,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操水平。其次,建立企业专家兼职任教的“绿色通道”,在新兴的产业部门提前遴选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优秀企业专家担任技能训练与实验实习指导。再次,在新设专业开设的两年内,要求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比达到70%以上,“双师型”能力教师比重达到85%以上,以此推进新专业建设与新兴产业的交互融合,助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③搭建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艺、技能是重点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职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必须依托核心区重点产业、企业现有资源搭建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保持并提升核心区重点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可以在核心区的重点产业企业遴选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工程师,由其领衔在各州市建立的综合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以师徒技艺技能传承、合作技术研发等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产品的研发创新、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等活动。到2025年,核心区内各州市搭建的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不少于20个。

④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建设伴随重点产业升级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首先,高职院校将重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结果与毕业生历年就业情况作为专业调整、结构优化的主要依据,并有效利用专业招生计划、生均拨款经费、项目建设成效、财政补贴等杠杆,加强对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宏观调控。其次,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负面清单”制度,对与产业发展对接密切、就业前景良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进一步加大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奖补贴补办学投入经费,而对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饱和度高、市场发展前景不尽理想、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则减少招生人数,以至停止招生,或者进行专业的撤并与改造。

(4)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①打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技术作为核心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在专业与产业交互融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核心区重点产业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来打造技术技能累积的集聚地,在引领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聚高职院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创新。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精加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中的关键技术,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在专业融合、团队协同、技术集成与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专业育人与技术创新协同共进的目标。到2025年,核心区各州市建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不少于6个。

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作为高技术水平的典型示范,在高职专业—产业的交互融合中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围绕核心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与精加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遴选产业内的技能大师,并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专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掌握民族传统技艺、民间绝技绝学大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具体工作室的运行实践中,一般通过招收学徒、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式,提升高职专业建设中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传播高水平的技术研究成果,培育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核心区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

③提升“立地式”科研服务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中包含科技研发服务内容,即为专业所对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的创新服务,在科研服务活动中,须进一步提高师生“立地式”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即围绕行业或企业的真实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应用难题与技术攻关难题。如与企业专家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咨询、新技术的培训推广等,通过双边、多边技术协作,真正推动产、学、研、创的一体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服务行业或企业的能力,为促进高职专业—产业深度融合带来驱动力。

(5)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在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突出国家“创新创业”理念,增强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助推区域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①推进“双创”课程建设。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须将“双创”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中,确保“双创”课程最低教学课时数不低于50课时,其中必修课时须达到32课时,并核算成相应的学分。其次,在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建设中,须建立具有地区特色、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双创”课程体系,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双创”课程、编写“双创”教材,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中心),以此提升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

②建立“双创”教师团队。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有效培育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师资团队的支撑,须立足校内兼顾校外,一方面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又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任教师承担“双创”课程的授课与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则须聘请核心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新技术研发专家等业内创新创业人才担任“双创”课程的校外兼职教师、“双创”项目指导教师,进而形成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创”师资团队。

③夯实“双创”基地建设。核心区内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校内外学生“双创”基地,做到“一校一园(基地)”,并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全过程实践。同时,高职院校通过盘活校内外的闲置资产,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也提升“双创”基地的建设成效。

④搭建“双创”创客空间。首先,建立众创空间,在核心区各州、市建设一批多形式的众创空间,如创客空间、创新工坊、创业咖啡等,为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创客提供多样化的创客空间,并依托“双创”教育联盟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推进院校间、基地间、创客间的成果沟通与交流。其次,基于众创空间,打造课程、讲堂、实训、竞赛和孵化“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流程,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双创”模式,校校协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协同“三个协同”的“双创”教育体系,为高职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可靠的载体。力争到2025年,核心区各高职院校均建成“一基地一空间”,各州市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双创”示范基地不少于3个,建成功能齐全的共享型“双创”实训培训基地2~3个。

专栏:从服务产业迈向引领产业——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契机,主动适应湖南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新要求,实现由“对接汽车产业、服务汽车产业”向“提升汽车产业、引领汽车产业”的转型。

按照“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思路,学院主动服务湖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度融入汽车产业来建设特色专业体系,培养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紧跟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车联网、汽车精密制造等汽车产业最新业态,抢占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高点,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师资培训高地和汽车产学研新成果孵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