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但专门针对产教融合的系列研究则集中于2013年以后。在中国知网中以关键词方式检索可知,截至2019年12月,围绕产教融合内涵、模式、路径的研究文献已超过3000条,但有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研究文献仅290条,其中开展实证研究的文献仅6条,涉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文献更少,仅有1条。已有成果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

(1)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

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从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视角建立专业建设机制,如构建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结构优化机制;桑雷、尹玉珍、马蕾(2014),刘燕(2016)提出建立专业规模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专业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布局对接、专业层次结构与职业岗位技术等级对接的“双向对接”机制;赵晓妮(2016)基于产业升级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规划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评估机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聚焦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专业内涵建设,如祝成林、柳小芳(2015)提出对接区域支柱产业设置专业,校企共建“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董袁泉(2017)从人才供给侧视角探索专业—产业“三对接”策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适配;朱伟芳(2017)提出基于产业发展视角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协同建课程,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生态系统。

(2)中观层面的研究成果

中观层面的研究多立足某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基于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现状提出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策略,如王晓华(2013)基于杭州高职院校提出专业设置需求适应度建议;胡清、易飚(2013)基于苏州高职专业建设现状提出完善专业预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强化专业建设内涵等发展对策;《人民政协报》(2014)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鼓励职业院校重点建好与区域优势产业对接的专业,并支撑市州形成特色专业群;丁国华(2015)以“产业转型升级—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为思路,分析上海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的路径;哈满林(2016)从架构平台、改革培养模式、拓展服务等方面探索安徽涉农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路径;刘晓军(2017)基于江苏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依据区域职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建设、职业培训、科技服务等对策;刘晓等(2017)基于浙江高职院校提出优化专业结构、人才贴紧行业、培养质量立足市场的发展对策。

(3)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

微观层面的研究一般针对某一高职院校的具体专业与当地产业发展交互融合现状、问题与对策开展研究,如何玲辉(2014)、张睿(2016)分析了高职物流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培养人才;刘甲珉等(2014)以青岛职技院服务外包专业为例,探索了“四融”模式;王新年、姜涛(2017)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技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朱志辉、肖凡平(2017)以中山火炬职技院电商专业为例,刘上冰(2016)以湖北软件专业学院动漫专业为例分析专业与产业的融合路径。

然而,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区域专业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很少,仅李建忠(2015)提出须设置并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建设项目或工程匹配的专业,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有效实施,精准供给所需人才;孙丽婷等(2017)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从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合理布局职教结构、促进教改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探寻云南地区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