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政府出台政策文本助推产教深度融合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通过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来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活动。在随后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首次出现“产教融合”一词,这充分肯定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依托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发展,产教融合由职教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为进一步助推并落实产教深度融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产教深度融合成为渗透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构建由行业、企业、院校、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关键点,从而真正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串联,全面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赢目标。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其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要推动有条件的行业或企业开办职业院校。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资委等六部委于2019年9月25日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要求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依托产教融合型城市及试点城市省域内打造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城市—行业—企业”链的整体新机制与新路径,如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优化多元激励政策体系,建立“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以重点带动全局。这标志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制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比如新疆昌吉自治州政府就制订了《昌吉州现代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通过“两会”集中研讨,该规划已于2018年年初颁布,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纲要与实施方案。

(2)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十九大报告及其他众多的政策文件都提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助推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要求优化地区开放布局,加大向西的开放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而要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亟需供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根据中西部民族地区“一带一路”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发现,技术技能人才是优势特色产业人才供给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可细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具体层次,其中,高职高专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是按职业分类的教育,即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业务活动和职业要求,培养生产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应用性、职业性人才,重点突出岗位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有效性。然而,从当下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的反馈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骨干专业普遍偏少,专业之间未形成具有聚合共享特点的专业群,与产业适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不同层次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另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衔接的高职专业的设置数量、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且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质量不够理想,亟需加大力度建设与产业相适配的高职专业,架构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的专业结构系统,支撑和引领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当下产教融合问题亟待探索有效发展路径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人才供给侧和“一带一路”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侧在数量、结构、质量的对接上不够适配,校企双方在主体融合、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体制机制融合等方面形式重于内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灵活且约束力不强等,亟待探索产教融合有效发展路径,提升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重点产业的交互性,推动以人才链为中心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顺畅贯通,加快民族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落实,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增强民族地区“一带一路”重点产业的竞争优势。

(4)高职专业建设成为助推产教深度融合的突破口

高职教育的宗旨在于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而纵观当下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从合作领域来看,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舞台;从企业规模来看,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协同转化;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由人力资源的规模优势向素质优势转变。而要实现高职教育面向生产一线培育高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宗旨,“专业”是走好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基点,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的桥梁、联系人才与职业的纽带,因此,要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依托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确定专业招生人数,并根据行业或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制订教学计划、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术水平,助推区域产教深度融合水平的提高。

可见,专业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点,是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突破口,也是解决人才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困境的切入点。然而,已有的产教融合研究观点多基于职教视角探索行业或企业的参与模式与发展路径,却忽视了融合的本质特点。因此,真正的产教融合要求将“专业与产业”作为整体来看待,须从供给侧、需求侧与供需协同共演视角探寻影响两者融合的关键因素与动力机制,助推高职“专业—产业”交互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