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流程

2.4.2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流程

高职专业建设属于教育系统,产业转型升级属于经济系统,虽然两者的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两者的融合存在“先天”的排斥性,但实际上两个子系统仍存在相融互化的结合因子。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产教融合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两者的融合对知识传递、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通过相关机制的构建维护、保障相互利益,在产教融合大环境下,使两者在交互过程中形成共生、共栖、相互依赖、彼此适应的图景。高职专业建设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系统融合的基本流程可以从流程主轴与核心要素两个方面去阐释。

从表2-1的基本流程可以看出,基于既得的利益契约合作关系,高职专业建设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包容、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的特性。

表2-1 高职专业建设系统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系统融合的基本流程

(1)两个子系统融合的内聚力:“三力”

内聚力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在推进两者融合互动的过程中,首先须考虑参与企业的教育力,这不仅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益纳入其中,更重要的是,还要考察参与企业在承担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生产实训中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参与合作企业的服务须根据专业结构、师资力量与水平、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技能指导、科学研究能力等衡量高职院校能力;再次,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分析学生的发展力,这也成为两者融合交汇的出发点与主要目的。

(2)两个子系统融合的目标:“五共”

教学与生产共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须与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致,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时要尽量体现实践教学计划与内容的相关性。

技术资源共享则强调高职院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研发等优势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等优势系统整合,使之成为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共享的资源条件。

课程体系共建是把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或企业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等相结合,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为所设专业订立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内容、架构课程评价体系等。

专业队伍共建是发挥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作用的重要体现,具体做法是,推荐高职院校的优秀专任教师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或产品技术研发骨干,安排企业的技术师傅担任学生在专业学习、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教师,由此推进校企师资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3)两个子系统融合的要求:“四化”

课程范式项目化强调将生产实践项目融入相关的专业生产项目,以专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安排实践课程。

课程组织多样化强调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探索多元教学组织形式,如开展生产性实践、识岗、习岗、顶岗等,但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拟性实践教学等,倡导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课程成果产品化是指在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中学习,实践性产品的品质将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等重要指标的依据。

(4)两个子系统融合的评估:“四度”

根据参与主体间的满意度建立四维度评价体系,其中,学生的满意度是最核心的标准,同时也须考虑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的满意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具有较大的外溢性,会产生社会辐射与较大的先导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两者交互的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效用,因而在评估中也须涉及社会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