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产教融合实践与理论均早于国内,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教融合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等,在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实践中,多从政策支撑、机制保障、产教联盟助推、社会协同等方面探索发展路径。

(1)政策对专业与产业融合的支撑

德国在《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建立校企教学对接机制并共同致力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即由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如设置新专业、调整老专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课程体系、确立课程标准、编制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等,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无缝链接;英国政府在1993年宣布建立现代学徒制,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育中的参与度;美国在其职业教育制度中明确规定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并规定根据行业或企业岗位能力的层层分解来确定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架构课程体系与内容;澳大利亚政府在职业教育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来规范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法国则从1991年的博洛尼亚进程开始要求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置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Giret,2011)。

(2)专业产业融合机制的保障作用

Grytnes,Grill,Pousette,Törner和Nielsen(2018)研究发现,瑞典、丹麦都提出根据产业发展制定专业动态协调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保障专业建设质量;Fjellström(2014)提出先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关注行业需求,建立行业或企业“双向互动”机制,根据职业能力差距确定学习目标。

(3)产教联盟助推专业产业融合发展

Masson,Baati和Seyfried(2010)陈述了依托区域联盟促进行业或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交互沟通,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对产业的服务水平;金蕾(2016)在系统梳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包标准的制定,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就业的无缝衔接。

(4)全社会协同推进专业产业融合发展

Sala,Silva和Toledo(2012)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因素,须依托全社会协同推进;Fraser(2014)指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及技能的传授和获取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社会各界推进专业建设来满足工人与雇主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相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