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教授创业知识,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等。
锻炼创业能力,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培养创业精神,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创业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着重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二是打造教学资源,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编写配套教材,制作配套案例教材,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内容体系,较好地反映出“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积累和实践探索,更好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这也是我们编写《创业基础》教材的初衷。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在前期多年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反馈出来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本教材的以下三点特色。
(1)定位明确。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教材始终遵循2W1H原则: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即准确定义概念、阐明基本知识;恰当运用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原因;着重掌握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充分发挥“创业基础”课程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2)案例鲜活。本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选择了大学生的实际创业案例,更加贴近大学生创业诉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方式灵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进行基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行动研究的教学改革。开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以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现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在本教材的专栏、延展性阅读模块,补充相应的教学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全书写作分工如下:由宋来、朱姝、倪炜根据教学大纲制订编写方案,第一章由崔美娜执笔,第二章由倪炜执笔,第三章、第四章由朱姝执笔,第五章由陈庆升执笔,第六章由沈峰执笔,第七章由关奕檬、朱姝执笔,第八章由宋来、王维军执笔。宋来、朱姝对全书进行统稿。
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同行和创业者、企业家的著作、文章、案例,对互联网中的资料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与引用,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编写人员在教材编写的探索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教材中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修订时予以完善。
编 者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