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科技创业的创生要素

8.3.2 科技创业的创生要素

创生即创立生成,是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创生阶段是指从种子阶段到创立阶段。从内涵上看,创生是指企业从无形到有形的状态变化。科技型企业创生要素分为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图8—2)。

宏观要素着重从环境角度分析,包括科技环境,金融环境,教育、人才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

微观要素具体包含创业者、商业机会(有时简称为“商机”)和创业资源三个方面。

图8-2 创生要素

1.宏观要素

(1)科技环境

科技环境是指科技型企业创生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要素,以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时状态的集合。

科技环境分为科技实力和科技政策,其中,科技实力包括科学人员、科技经费、设备及其他物质和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的作用与影响等内容。

科技型企业是建立在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一定的科技实力才能为科技型企业创生提供研究开发人员、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以及可供商品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科技政策代表对某项技术的选择,决定了一项创新技术在研发阶段能否得到鼓励和援助、在产业化阶段能否得到推广和扶持,从而影响科技型企业对关键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2)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指科技型企业创生过程中所得到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的力度和状况。

科技型企业创生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环境的支撑。金融环境为科技型企业创生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是科技型企业创生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减少风险、获得生存及成长的基础。所以,良好的金融环境对科技型企业创生影响巨大。

金融环境从两个方面影响科技型企业的创生:融资环境和退资环境。融资环境直接影响科技型企业创生。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科技型企业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使其面临着融资难的现状,资金瓶颈是影响科技型企业创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金融创新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并完成首次公开上市才能实现高回报的目标,这种目标引致性使科技型企业在创立初期就要考虑未来退出的问题,所以,退资环境间接影响科技型企业的创生。

(3)教育、人才环境

教育、人才环境包括知识、技能教育,创业教育,以及科技创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的供给状况和人才流动机制。其中,知识、技能教育影响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以及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

一方面,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人才总量上的优势为科技型企业创业提供了潜在的人力资源。人才流动是知识流动和扩散的主渠道。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本获取的关键是要形成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条件,尤其是要形成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

总之,教育、人才环境为科技型企业创生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本。知识、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科技型企业创生所需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合适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以及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是科技型企业获得所需人才的可行性条件。

(4)政策、法律环境

政策、法律环境是从事科技创业活动的风向标。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为科技型企业创生的其他环境的实施提供保障。在企业创生阶段,政府的扶持政策将大大提高科技型企业的生存概率。科技型企业的创生与成长对法律法规体系有较高的要求,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科技型企业创生的重要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主要包括财务、税收政策和其他一些政府支持政策,以及建立、完善与科技型企业创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5)社会服务环境

社会服务环境的优劣是指社会服务体系中各要素的建立健全程度。科技型企业创生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创业服务组织、中介机构、要素市场和有形基础设施等。社会服务环境在科技型企业创生中的作用是影响科技型企业的创生效率。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创生要素的形成、聚集和获得,有利于创业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节省和弥补自身的精力和能力,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创生质量。

(6)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社会对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认同和倡导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鼓励、推崇创业的氛围,具体包含提倡创业精神,鼓励承担风险、容忍失败,鼓励人才流动和自主创业等思想和内容。

创业文化的形成使创业者置身于一个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以及勇于接受新事物、尊重追求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中,为创业者投身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精神环境。

(7)市场环境

科技型企业的创生与市场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环境中存在的相应的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容量,直接刺激并引导着科技型企业创立。其次,由于市场容量和资源是有限的,新企业的进入必然会与原有企业展开市场和资源上的竞争。市场进入障碍的大小决定着科技型企业创生的难度。最后,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能够保证新创科技型企业与其他企业处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2.微观要素

(1)创业者

创业者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创办人,其所从事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商业活动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新的科技型企业的创建,创业者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他是创业活动的能动因素。

(2)商业机会

商业机会是新企业的起点。商业机会根植于可以为顾客或最终用户创造或增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中。商业机会最初是以思路(或称创意)表现出来的,思路在某一点上与现实世界的情境以及创业方面的创造力发生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商业机会,借助该商业机会,一个新企业就被创造出来了。

(3)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包括技术、创业资本和人。

技术是新创科技型企业的首要资源,技术的来源与企业所处的科技环境密切相关。

创业资本为科技型企业的创生提供了资金保障。

创业资源中的“人”主要是指创业团队的核心人力资源。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新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合作精神、立足长远目标的敬业精神会帮助新创企业渡过难关,加快成长步伐。另外,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协调,以及与创业者之间的补充、平衡,也对新创科技型企业起到了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作用。

专栏8-3

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构建

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如图8—3所示。

图8-3 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

1.环境因素

(1)政策环境是学生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国家政策方针及变化。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政策环境能够发挥助益作用,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就会提升,反之则会导致成功概率下降。政策优惠是政策环境的重要表现形式,政策优惠能够有效地降低科技创业成本及企业运营成本,可以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政府补贴与政策优惠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适用对象及适用范围。两者在具体的影响结果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政策优惠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但政府补贴却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创业者在生存压力强度差异下的主观能动性差异及企业运营能力的差异。

(2)法治环境主要包括制度规范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具体执行。法治环境是科技创业企业良性创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缺乏法治环境的地区,科技企业创建与经营的成本会极大增加。世界知名的大型科技创业企业基本都在法治环境良好的国家或地区发展壮大。因此,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科技创业企业能够良好经营的必要基础条件。

(3)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金融支持、证券市场等各种因素。科技创业企业在创建时需要的物质资源较少,但在发展过程需要的物质资源很多,通常情况下,经济环境好的地区会拥有更优质或更丰富的资源、更高的资源调配能力和更好的金融支持等,这些因素对于科技创业具有很强的正向推动力和影响力。

(4)融资环境是指影响科技创业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因素集合。融资环境较好的地区,科技创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难度相对较低,因此能够拥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融资主体信用的高低。考虑到大学生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大学生科技创业从市场中直接融资的成功概率会较低,而国家出台各类金融扶持政策则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大学生从市场中融资的难度,可以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融资成功概率。

(5)文化环境对科技创业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人类的学习机制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该原理要求人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操作实践达到肌肉记忆,最终实现更深程度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文化环境良好的地区,人们对于创业失败的结果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有利于促进更多的人从事创业活动,创业者能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创业相关知识的积累。例如,美国硅谷是全世界创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宽松的和鼓励创业的文化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校因素

(1)高校的教学实力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科技创业仍然是一种社会实践,科技属性虽然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但科技创业仍然离不开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企业的运营管理知识及各类隐性知识。如果高校的教学能力很强,就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企业运营知识及各类隐性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业能力。

(2)高校设置的科技创业课程结构直接影响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内容。如果课程结构设置合理,学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科技创业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反之,如果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则会降低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

(3)高校设置的科技创业课程深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新知识的增量。根据布鲁克斯提出的知识方程可知,当创业课程难度过低时,由于课程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之间的差异过小,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吸收到足够的创业知识增量;而当创业课程难度过高时,由于课程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之间的差异过大,学生在从课程中吸收新知识内容时需要克服很大的障碍,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增量也会变小。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中的创业课程。

(4)校方支持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业成功概率。高校通常不同程度地掌握各类创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必需资源,如果高校能够为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支持,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业时的成功概率会显著提高。

(5)高校的科研实力对大学生的科技创业具有间接影响。高校普遍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及科研成果,如果高校将其科研能力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增加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目前国家倡导的产学研联动模式非常适合大学生作为开展科技创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高校的科研能力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议价能力。

3.个人因素

(1)创业特质会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业能力。身体健康是创业实践的基础条件,大学生通常比较年轻,能够为科技创业提供旺盛的精力;如果健康状况不佳,那么其他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健康状况还会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并进一步影响其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这些都会正向影响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在科技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精神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业特质,如果能够获得精神满足,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反馈,从而大幅增加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

(2)技术储备的多少对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科技创业离不开科技知识储备,科技知识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科技知识通常表现为某项高端前沿技术,但也可以表现为中低端应用技术,前者通常具有很高的获取难度,而后者却是各高校自身科研能力范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凭借科技知识储备,通常能够获得科技创业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或期权,这是科技知识储备作为生产力资源参与市场资源配置能够获得的市场报酬。

(3)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科技创业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及企业管理知识,学习能力越强,则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创业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学习能力与创业成功概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4)现实压力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影响力,但影响效果并不确定,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在压力下的实际反应也不同。在科技创业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甚至现实危机,在不同的压力下开展科技创业,不同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有些学生的抗压能力强,甚至伴随应变能力同时变强的现象;但也有些学生的抗压能力弱,会出现能力随着压力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不良反应。

(5)创业欲望与现实压力类似,区别在于创业欲望是人的内在动力。当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创业欲望时,他们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及实施创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会相应增加,而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提升创业成功概率。因此,创业欲望对科技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4.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支援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在初始创业过程中资金来源有限,而家庭经济支援则是其开展科技创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家庭经济支援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很强的后勤保障和促进作用。

(2)家庭精神支援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直接的、长远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对开展科技创业的大学生具有根本的影响,而主观能动性主要由精神能量构成,大学生在科技创业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如果家庭能够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他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能量,进而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因此,家庭精神支援与大学生科技创业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家庭人脉支援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正向作用。交易创造财富,没有交易就无法产生财富增量,本质上,科技创业仍然是通过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交易,并以此实现科技创业目标。人脉能够促进交易,家庭提供的人脉支援对于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概率具有很强的提高作用,尤其在科技创业的初始阶段,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通过对以上4类因素及18个具体关联因素的具体分析,可以将大学生的科技创业能力细分为经济能力、融资能力、人际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运营能力、科研能力等9项能力,且这些能力与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科技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业能力,以此提高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概率。

资料来源:李剑,刘永君.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的构建及验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4):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