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比赛中的公益创业
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自2014年起开始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设3项主体赛事: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
其中,公益创业赛的参赛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① 公益特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范围或规模);② 创业特征(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运用前期的少量资源撬动外界更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形成可自身维持的商业模式);③ 实践特征(团队须实践其公益创业计划,形成可衡量的项目成果,部分或完全实现其计划的目标成果)。在实际比赛中,作品在公益性上,要对社会问题深入关注,立项所针对问题应具体且受到关注较多、亟待解决;在创业性上,要能够通过具有创新性、普适性、可推广性的商业模式,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不断引入大量新资源,使项目可自身维持、可持续发展,由此很好地解决所瞄准的社会问题;在实践性上,要很好地结合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及目标,有丰富的实践成果。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公益创业项目就是要“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做公益”,这是它与一般创业项目的显著区别。对公益创业来说,通过“商业运作”来维持项目自身并持续发展往往是最难的,比赛中被评委质疑最多的往往也是这一点,但这也是公益创业的魅力所在。
专栏5-11
公益创业的偶然模式与必然模式
公益创业的偶然模式:精神愉悦-分享美好
参与志愿服务的访谈对象对于自身的收获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志愿服务带我看到了我生活之外的不同景象。我的本职工作是谈判师和数据分析师,这两项工作使我看到了世界最好的一面,但是志愿服务却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这另一面,让我能够走出去,与更多人交谈;让我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因为做志愿服务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访谈对象001)
志愿服务中也会得到很多,包括自己内心的一种释然。本身我们很少参与志愿服务,但是那个时候很享受志愿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到(抗灾)后期,(我们就)希望将快乐、奉献延续。(访谈对象002)
说实话,我做这件事情(特殊儿童群体的服务)一开始并没有创业的想法,就是觉得因为别人的需要我才开始做这件事情,既然做了就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努力做好,在这个过程中,就激发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访谈对象008)
在第一次公益活动中,我获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以及外界的尊敬。我特别想把乐趣分享给别人,希望更多人有机会来参与公益。这种感觉特别接近于:有一天我吃了一颗很好吃的糖,就想把它分享给身边所有朋友,这个分享的动力实际上就是我做事的动力。当我和我的朋友都觉得这颗糖很好吃,我们就用更好的办法把糖的成本降得更低,让大家买起来更方便,使很多人可以得到美味。我发现,中国并不缺好人,而是缺做好事的渠道。(如果)能更轻松、更快乐地做公益,是不是很多人就会参与进来呢?(访谈对象020)
公益创业的必然模式:知识积累-契机引发
前面已分析,在谈到志愿服务的收获时,访谈对象提到最多的是“能力”“资源”“自信”“团队”等,是指访谈对象通过志愿服务结交了朋友,积累了人脉资源;或者在服务过程中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我的信心。这可归入知识积累的类属,在合适契机来临时,访谈对象就开始了公益创业行为。
我觉得创业是顺其自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因为我做无偿献血的相关志愿活动已有10年,有一次感觉无偿献血的广告太差了,我就跟志愿者们一起商量,组织了很多志愿者创办“AYX机构”进行活动,包括从无偿献血到拍摄其他公益主题,如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等。但是这就不能完全依附血液中心。后来就往外走,在这个过程我发现脱离了血液中心之后,我们的可信度、社会信任度就会很低(因此需要建立组织)。(访谈对象013)
我现在做的QD公益,是基于过去近10年在公益机构的工作经验,前4年是基础慈善的内容,后6年接触到公益咨询培训。我看到公益行业内的一个现状,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应用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也看到很多机构有能动员、整合企业的力量,如果它能应用信息化的力量,将能够帮助公益组织提升效率与促进发展,因此我创建了现在的组织,通过提升公益组织的信息化应用来推动公益行业的发展。(访谈对象024)
资料来源:辛华,翟雁.我国青年公益创业的路径研究[J].青年探索,2017(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