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
1.《劳动法》
《劳动法》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是劳动保障立法体系中的基准法。本章第7.3.2节将对该法进行详细介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是为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该法从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就业促进法》明确了我国的就业方针,即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就业促进法》对公平就业作出了规定,包括七个方面:明确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保障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保障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保证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平等劳动权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为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法律。该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4.《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而制定的法律条例。
该条例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所属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自该条例施行以来,对于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最低工资规定》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上海市关于调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沪人社规〔2021〕18号)规定,从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 480元调整到2 5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2元调整为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