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性阅读
硬科技创业潮:人均博士、技术造富、风险投资排队送钱
刚过去的2021年,“热钱”流向硬科技。
硬科技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获得投资金额最多的前三大行业分别是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以及IT,对应的投资金额分别是1 927.25亿元、1 847.59亿元和1 577.46亿元。
这些项目背后,是名校毕业、硕博起步、阵容豪华的创业团队,创始人不仅有从业二十多年的产业“老兵”,更有名校教授、实验室的科学家。
一方面,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让他们看到了宏观环境的利好;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消失,原有模式创新带来的增长捉襟见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看到了科技产业的机会。因此他们带着光鲜的履历,投身硬科技这个正处在风口之上的领域。
资本更是嗅觉敏锐,纷纷转向硬科技,头部机构早已将此作为主要投资方向。
其中,半导体、新能源两大领域竞争最激烈,半导体领域的一些热门项目天使轮融资就能拿到10亿元以上,“碳中和”概念更带火了储能领域。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火热的医药健康/生物技术并未降温,就连往年冷门的军工领域,2021年也颇受关注。
与此同时,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商业落地难、个别项目估值虚高……硬科技的这些特征也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只是当前市场热情高涨,没有人想错过下一个时代机遇的窗口期。
(1)硬科技创业潮:产业“老兵”、科学家都来了
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大致可分为产业端从业者以及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学界力量两大类。
“算力已成为现代社会GDP的推动力,算力的提升离不开半导体。这一次,半导体行业爆发性增长的周期将会非常长,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萧启阳说道。
2020年年底,萧启阳创办的芯片公司—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豹智能”)拿到了来自腾讯、红杉等头部投资机构的投资,2021年,他加速创业进程,不到一年,把团队规模从5名核心创始成员拓展至300人。
萧启阳对半导体行业的判断,来自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他曾获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讲座副教授,其在硅谷创办的芯片公司RMI,于2009年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etLogic并购。2011年,他又促成了世界芯片大厂博通公司高价并购NetLogic。
2015年离开博通公司后,萧启阳一直在思考芯片领域未来的发展走向、客户需求和解决方案。直到2019年年底、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看到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对算力的要求爆发性增长后,他更加坚定了数据处理器(DPU)这一细分方向。
2020年被称为DPU元年。英伟达公司于2020年10月发布DPU战略,将DPU列为继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之外第三颗最重要的芯片。这之后,DPU瞬间成为半导体领域的热门赛道。在这一赛道上创业的萧启阳,很快拿到了高额融资,他创立的云豹智能,也成为国内DPU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硬科技创业潮来袭,萧启阳所代表的产业侧从业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同在半导体领域,有大批人从华为海思、英伟达、AMD等大公司出走,选择相对成熟的安防芯片、Wi—Fi芯片等领域进行自主创业。
还有一些产业侧从业者,因为看到硬科技细分领域的机会重新创业。“玻色量子”创始人文凯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研究量子计算。但2015年回国创业时,该领域还处于前沿阶段,不为人所熟知,于是他先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创业。2020年,推动量子科技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发展量子计算的条件更成熟后,他回归量子计算重新创业。到2021年7月,他的项目已经完成天使轮和天使+轮两轮融资。
在这股硬科技创业大潮中,科学家、大学教授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再以量子计算领域为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创立的“图灵量子”在天使轮、Pre—A轮两轮融资金额达数亿元。在此之前,量子计算领域的“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巨头”郭光灿院士、杜江峰院士和潘建伟院士,都分别有各自的公司,已经走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路上,被称作“量子GDP”。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加速升温的医疗健康领域,更是离不开学界力量的参与。药物制剂研发公司和技术平台“寻济生物”,由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钱锋教授发起设立。专注于计算化学驱动新药研发的平台公司“康迈迪森”,由万小波博士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博士发起创办。
在高端制造领域,杭州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周南嘉创办的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2020年成立不到半年就拿到天使轮融资,并于2021年完成了数亿元Pre—A轮融资。
还有,科学家们为了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会主动招募具有创业意愿的合伙人,乃至自己的学生一起创业。业内的共识,是这股学界力量的研发水平和多年积累的成果,在一些细分领域非常稀缺,进一步将技术进行产业化落地,成功概率也会更高。
“中科创星”合伙人林佳亮表示,硬科技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对应的也是两套标准。对于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的项目,更看重创始团队的技术积累,即科学家们会更加吃香;至于国外已经成熟、国内却还“卡脖子”的技术项目,就更关注产业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
可以看到,“下海”的创业者们一浪接着一浪。名校背景只是基础,有光鲜履历加持跳进来的创业者们足迹已经遍布半导体、高端制造等各个硬科技细分领域。
(2)硬科技创业,为什么火?
产业“老兵”、学界大咖掀起了硬科技创业热潮,除了时机成熟之外,还有资本的推动。
风险投资从2019年起就“蠢蠢欲动”,到2021年势不可挡地冲了进来,到硬科技领域抢项目、“抢教授”。
林佳亮非常明显地感觉到,2021年,同行们抢项目抢得比较凶。有好几个项目内部投资决策已经接近尾声,却被同行临时“抢”走。
除了风险投资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之外,创始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
资本市场涌向硬科技的钱增多、融资环境变好,技术领域从业者的创业意愿便增强了。而且硬科技项目中,人才最稀缺。所以,硬科技投融资市场上,主动权从投资机构慢慢向创始人倾斜。
一些热门项目创始人在融资之前可能要见二三十家投资机构,2021年,这个数字直接翻倍,可以达到五六十个起步。而且,创始人还要“考察”投资机构的品牌力,投资人是不是真正懂行业、懂技术,能不能给项目导入产业资源、给业务带来帮助。
就拿火热的DPU领域来说,虽然云豹智能尚未公布融资金额,但从行业公布的融资金额来看,亿元起步的并非个例。甚至从投资人处了解到,想投资云豹智能天使轮的资金就已达到10亿元以上。
前沿技术领域的核心突破,最后拼的还是科学家,因此,很多风险投资人会主动和科学家、大学教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项目进展,甚至推动科研成果进行商业落地的情况。现如今,这样的情况还在增多。
在投资机构的类型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硬科技投资中,政府引导型基金越来越活跃,对项目投资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从2019年的科创板到2021年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实则都是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以商业航天领域为例,从业者刘冬表示,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地方政府性基金等,都在加大对于商业航天的投资力度。
扶持和优惠政策也是推动硬科技的重要因素。
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任务,增加政策扶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加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力度”作为重点,推动科学技术人员将科技成果进行商业转化。
文凯在成立“玻色量子”之后,无论是办公场地、经费还是人才,都获得了相应的扶持。
资本加持、政策鼓励,硬科技被热捧,让2021年的硬科技创业空前火热,核心原因还是在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底层驱动力。
产业“老兵”、科学家、大学教授纷纷“下海”,自然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机遇。就如同萧启阳选择DPU领域创业,也是看到了算力对生产力突破的重要性。作为量子计算专业的博士,文凯选择在2020年在量子计算方向创业,是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技术、政策环境等创业条件相对成熟。
“当下,是硬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和孵化了大疆、云鲸公司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近两年都表达过类似观点。
用泰合资本创始人梅林的话来说,2021年是结构性转折的一年,硬科技是未来十年的历史性机遇。
(3)一面繁荣,一面泡沫?
如果说“硬科技投资”这枚硬币正面是“机遇”,那么反面就是“泡沫”。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天价”估值的项目越来越多。林佳亮表示,两年前还能看到一些在天使轮只有几千万估值的项目,但现在,“没有一两亿的估值都投不了”,甚至一些公司面向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可能并不大,但是也能获得高估值。
一时间,硬科技站上风口,但这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于投资人而言,硬科技投资的投资逻辑和过往那些互联网模式的项目大不相同。投资互联网下的模式创新项目,可以注重商业化落地,但硬科技项目的商业化落地往往周期漫长,技术研发的迭代才是前期考察的关键。
刘冬表示,自2015年左右,国内才开始发展商业航天领域,很多公司在创办前三四年里都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接下来才能慢慢进行商业化落地,整体而言,相较国际水平相差较远。
萧启阳同样提到,云豹智能当前采用成品芯片后,已经能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但首个自研芯片从开始到量产需要1~2年。据他介绍,半导体投资周期非常长,高端芯片需要3~5年。
于硬科技创业者而言,技术上的突破,只是摆在面前的压力源之一。寻找技术人才、技术商业落地都是难题。
硬科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可不但科学家难找,相关从业人才也十分稀缺。风口上的半导体领域尤甚,企业都在抢人,人才的待遇在上涨,创业成本也水涨船高。据萧启阳介绍,同一水平的芯片人才薪酬待遇相比两年前涨了至少20%。而处于前沿技术领域的“玻色量子”,也同样感觉从事量子计算的人才十分稀缺。
而跨行转型的创业者们自身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搞技术可以,做公司不易。
林佳亮解释道,科学家做实验室研究时,擅长做突破型创新,但创业做公司、做产品时,倒是被测算成本、把握客户需求难住了。也因此,更需要创始团队成员各有所长,能互相弥补。
萧启阳提到,DPU领域的创业者,有些是做过云计算但没有做过芯片的,有些是投资圈出来的,有些是本身做芯片,但不一定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不太理解软件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端芯片,不是靠狂融资、高估值就可以做出来的,技术水平之外,懂客户需求、市场需求,有相关商业化落地经验,都非常重要。
多位从业者、投资人都表示:“泡沫是必然的,但硬科技投资热,不可否认对行业有推进作用。”
当资源都向硬科技倾斜时,必将加速行业的发展。市场空间毋庸置疑,只是,未来可能还需要从“市梦率”回归“市盈率”。
资料来源:https://www.chinaz.com/2022/0112/1352402.shtml
【注释】
[1]马太效应源于《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具有优势者越来越强,而劣势者越来越弱的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可从这种马太效应出发,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势的强者,以求在竞争中获胜。
[2]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意思是为观点提供证据,它是一套建议的电子模型,它可用于论证团队和客户的设计,允许评估和确认概念设计方案,POC的评价可能引起规格和设计的调整。
[3]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即“IP语音”或“互联网语音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