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越国的南界
汉武帝平南越后,以南越之地为岭南九郡,岭南九郡中最南端的是位于今越南中部的日南郡,故而南越的南疆应及至是地。
南越国是在秦代岭南三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国之初其南部疆土基本是秦象郡的故地,相当于汉郁林郡西部、群牁郡东部与武陵郡南缘之和,即今广西西部、贵州东南部和湖南一隅。从文献记载来看,南越将势力范围拓展到西瓯、骆越地区大约是汉高后殂逝之后的事情。秦始皇用兵岭南时,虽然也发动了征服西瓯的军事行动,但终因旷日持久,粮草不济而败北,《淮南子·人间训》言道:“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备之。”《史记·主父偃列传》引严安《上武帝书》说:“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21]前204年,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此后,为了称霸一方,赵佗积极筹谋扩张势力,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驾崩,汉军撤离长沙郡岭北边场,解除了北边的军事威胁,南越开始向西南开疆拓土,《水经注·叶榆河注》《日南传》《交州记》《广州记》都记录了这一时期南越赵佗举众攻打骆越安阳王的战争。
《日南传》曰:南越王尉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睪通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万人死,三张杀三万人。佗退遣太子始降安阳,安阳不知通神人,遇无道理,通去。始有姿容,端美,安阳王女珠悦其貌而通之,始与珠入库,盗锯截神弩,亡归,报佗。佗出其非意,安阳王弩折,兵挫,浮海奔窜。[22]
《水经注·叶榆河注》: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皐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23]
《交州记》:安阳王者,其城在乎[平]道县之东北。林贺周相睪通,徐作神弩。赵曲者,南越王佗之孙。屡战不克,矫托行人,因得与安阳王女媚珠通。截弦而兵,既重交,一战而霸也。[24]
《广州记》: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25]
安阳王遗迹在平道县。毕沅辑《晋太康三年地记》记载平道县属于当时的交趾郡;《元和郡县图志》指出安阳王故城,在宋平县东北三十一里;《安南志原》认为越王城又名可缕城,是安阳王所筑。可缕当指赢娄故城。亦在宋平县。南越战胜骆越后,将统治范围扩展到了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今天的考古学家们在越南发现了多处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越南学者阮文越(Nguyen Van Viet)在《关于越南海洋省的南越国时期的坟墓》中,介绍了越南海洋省志玲县两座用独木棺作葬具的墓葬,从所出铜器及其他陪葬用具看,这两座墓葬属于南越国时期。此外,在越南河西富川县也发现类似的墓葬,这表明红河低地平原的东山居民的“船棺葬”与南越文化有密切关系。范平明(Pham Minh Huyen)和叶定华(Diep Dinh Hoa)撰写的《2005年福寿省上庙遗址(河内古螺城)的发掘》,总结了越南福寿省上庙遗址2005年的考古收获,证实上庙遗址在古罗时代曾是为瓯骆王国及南越王国铸造箭头等武器的地方。阮文越的《赵佗的东山式装饰提筒》提及瑞士日内瓦巴尔比耶—穆埃勒博物馆所藏1件青铜提筒,该件藏品是在越南的非考古遗址采集的,他认为,这件提筒与南越王赵昧墓所出提筒大小相近、纹饰相似,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它们均与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有关,赵昧墓所出提筒可能是赵佗送给孙子赵昧的礼物。[26]
南越国控制的越南中部地区后来被汉武帝划为日南郡,日南郡下辖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五县,其中象林县位于该郡的最南端。王先谦《汉书补注》曰:“《续志》,后汉因。刘注,今之林邑国。《一统志》,故安南国有布政府路,林邑故地也。《纪要》,象林故城在占城西北,隋改象浦。”[27]象林郡治在今越南广南省会安西南,故而南越国的南界应已抵达越南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