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之实质

三、清末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之实质

清末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是一起非典型教案,其中夹杂着主权的争夺、财产的纷争和学务的处置。时人指出“中国之教案不当谓之教案,而可谓之律案。盖其事之起无一由于宗教者,其起事之由,恒由于锥刀之末,民之与教所争者皆细微耳”[65]

教育权是近代国家主权之一。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凭借特权纷纷在华创办学堂,“以学辅教”,借此减轻传教过程中阻力。于是,教会学校林立。清末“新政”兴学堂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成了救亡图存的手段。由是,学堂数量猛增。这样,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之间龃龉不断,部分冲突演化成为教案。在印山学堂毁学案中,各界围绕“学堂”展开激烈争夺,一些士绅依附教会创办学堂,部分士绅联合官府改办学堂,教士李思聪则利用特权抢占学堂。他们围绕办学堂之地、造房子之钱、购图书仪器之费等争论不休。教方强词夺理,声称学堂“由李教士自资创造”并由驻沪法总领事、驻京法公使备案在册,诬蔑士绅“横行强夺”“居心凶狠甚于盗匪”;官方则据理力争,强调“印山书院原系官地官产,地方绅士无权私相授受”,辩驳在办学过程中“当时海门绅商亦经捐募一千四百余元”,“教堂曾出若干?绅商曾捐若干?尽可查明商办”[66]。因此,学者认为清末浙江教案“更多的涉及‘细事’‘争产与干讼’,教务教案‘内政化’趋势加速”。[67]

因清末学堂章程规定“非官办学堂无由出身”,教士李思聪力不从心,遂退出办学。[68]但他又不甘心失去对学堂的掌控,提出聘用法文教习等无理要求,遭拒绝后便捣毁学堂,阻扰办学。这表明印山学堂毁学案触及了学务处置问题。其实,当时官员非常重视兴学过程中教民与学堂之关系。山西巡抚岑春煊提议在文庙祭祀时让“习教生员”助祭,“使不习教之士人可泯排斥之见,习教之士人亦以有事为荣”[69]。浙江洋务局道员世增提出教会学堂“难禁其设立”“须遵部颁中小学堂格式,教自为教,学自为学,不得强学徒必须奉教。如能恪遵部章”,应“奏请一体给予出身,以期笼络学徒,使为国家之用”[70]。他们期望借此消解教会与学堂之张力、教士与民众之冲突。

总之,清末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爆发的一起非典型教案。案发后,官府、士绅和教会围绕着主权的争夺、财产的纷争和学务的处置展开了激烈交锋,他们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还有利用,经过多方磋商,最后了结该案。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从微观层面凸显了晚清教案的复杂性,进而反映了清末社会变迁的多样性。

【注释】

[1]《高英致抚台幕僚朱晓岚、伍兰荪函》,浙江省图书馆藏《应万德教案》(十三),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日。

[2]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二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33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71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13页。刘家兴在《晚清浙江教案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中统计为18起。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9页。

[7]与此案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有周东华的《辛亥革命前后浙江省的反基督教研究》和《晚清浙江教案的初步量化分析》、张凯的《官绅分合与清末“教案内政化”:以浙江为中心的考察》,邵晓芙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刘家兴的《晚清浙江教案研究》等,但皆缺少深入研究。

[8]《各省教务汇志》,《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二期,1905年。

[9]《批饬杜绝教士干预学务》,《申报》1907年8月1日第11版。

[10]《海门学堂最近之交涉》,《申报》1908年3月1日第3版。

[11]《批饬杜绝教士干预学务》,《申报》1907年8月1日第11版。

[12]黄崇威(1873—1931),号楚卿,椒江葭沚人。黄崇威祖上是贩运私盐起家的,19岁时继承父业扩展盐业。

[13]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临海东塍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创办临海耀梓学堂,后任台州印山初等商业学堂监督、浙江民政长、浙江巡按使、浙江都督、山东省省长等职。

[14]《台州府禀省宪电》,《申报》1908年2月14日第5版。

[15]《台州教士毁学案续志》,《申报》1908年2月15日第6版。

[16]《台州教士毁学案续志》,《申报》1908年2月15日第6版。

[17]《台绅电催教士交还学堂》,《申报》1908年2月28日第4版。

[18]《台州教士毁学案五志》,《申报》1908年2月26日第4版。

[19]《台州府禀省宪电》,《申报》1908年2月14日第5版。

[20]《台州教士毁学案三志》,《申报》1908年2月17日第4版。

[21]《台州教士毁学案四志》,《申报》1908年2月23日第4版。

[22]《台州教士毁学案五志》,《申报》1908年2月26日第4版。

[23]《海门学堂最近之交涉》,《申报》1908年3月1日第11版。

[24]《台州教士毁学案四志》,《申报》1908年2月23日第4版。

[25]《台州教士毁学案五志》,《申报》1908年2月26日第4版。

[26]《浙抚为台州教案札提学司宁关道又》,《申报》1908年3月9日第4版。

[27]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省在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地方开设商埠、设立租界后,“自是各国官商往来如织,交涉事件日益烦(繁)多,遂奏设通商洋务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4页。)

[28]《浙江洋务局为印山学堂事复赵主教函》,《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29]《公电(台州)》,《申报》1908年3月16日第4版。

[30]《电四(杭州)》,《申报》1908年3月19日第3版。

[31]《查复印山学堂交涉情形》,《申报》1908年4月3日第3版。

[32]王丰镐,江苏上海县人,壬寅科(1902)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报捐道员,指分浙江。

[33]《订立天主堂归还印山学堂条款》,《申报》1908年7月7日第10版。

[34]《书海门印山学堂条款后》,《浙江日报》1908年7月9日第一张第一版。

[35]《书洋务局致赵主教函后》,《浙江日报》1908年7月16日第一张第一版。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90页。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2页。

[38]《黄岩文史资料》(第8期),1986年,第91页。

[39]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页。

[40]王彦威等编:《清季外交史料》(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2653页。

[41]戴逸、李文海编:《清通鉴》(19),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74页。

[42]《浙抚为台州教案札提学司宁关道又》,《申报》1908年3月9日第4版。

[43]《法领事诘问海门学案》,《申报》1908年3月24日第3版。

[44]《浙江洋务局为印山学堂事复赵主教函》,《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45]《浙江洋务局为印山学堂事复赵主教函》,《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46]《补录台州知府禀浙抚文》,《新闻报》1908年4月12日第3版。

[47]《论教案之由来》,《东方杂志》第一年第十期。

[48]《禀报印山学堂现办情形》,《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49]《禀报印山学堂现办情形》,《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50]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51]《海门最近学堂之交涉》,《申报》1908年3月1日第3版。

[52]《台绅电催教师交还学堂》,《申报》1908年2月28日第4版。

[53]《海门最近学堂之交涉》,《申报》1908年3月1日第3版。

[54]《批饬杜绝教士干预学务》,《申报》1907年8月1日第11版。

[55]《批饬维持海门学务》,《申报》1907年11月23日第4版。

[56]《台州教士毁学案续志》,《申报》1908年2月15日第6版。

[57]《台州府禀商印山教案》,《申报》1908年6月18日第4版。

[58]《台州学界公举代表议结印山案》,《申报》1908年6月2日第4版。

[59]《台州府禀商印山教案》,《申报》1908年6月18日第4版。

[60]《印山毁学案又起波澜》,《申报》1908年4月26日第5版。

[61]《台州府禀省宪电》,《申报》1908年2月14日第5版。

[62]《公电(台州)》,《申报》1908年3月16日第4版。

[63]《印山堂最近交涉》,《申报》1908年3月21日第4版。

[64]《禀陈筹拨学堂经费情形》,《申报》1908年10月1日第11版。

[65]《论保教适所以仇教》,《外交报》第四卷第十六期,1904年。

[66]《浙抚为台州教案札提学司宁关道又》,《申报》1908年3月9日第4版。

[67]张凯:《官绅分合与清末“教案内政化”:以浙江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68]《浙江洋务局为印山学堂事复赵主教函》,《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1版。

[6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36页。

[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8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