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图像:17世纪中国食物原料知识的传承与接续

二、从文字到图像:17世纪中国食物原料知识的传承与接续

卜弥格、卫匡国和基歇尔都有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图像来说明中国的农作物知识。他们对图像的使用目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方式均有所不同。因基歇尔未曾到过中国,他的书中有关中国的食物知识,多与卜弥格和卫匡国书中的记载存在延续性。

首先,卫匡国以及作为其出版商的地图印刷者在《中国新地图集》中,绘制有中国风土人情的农业耕作图像,这样做既可以装饰地图,亦可以吸引读者,增强可读性。有趣的是,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插图与之类似。其二,卫匡国所著《中国新地图集》在其“湖广省图”图名四周,画上了几株稻穗,两个农民分立左右,一个农民挥着一个小树枝,一手扶着犁,另一个农民则在撒谷播种(如图1所示)。[17]这幅图形象地表达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卫匡国在介绍湖广稻作生产时详细说明了这句谚语的来由。卫匡国入华以前的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也记录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现象,他认为湖广“产米之丰居全国之首”。[18]但是,曾德昭却没有如卫匡国般在著作中通过图画来展示中国湖广的农业风情。早在《中国新地图集》出版之前,西方地图常在图名周围绘以各种彩带或者与之相关的图像作为装饰。《中国新地图集》在图名附近绘以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图饰,既富有艺术性,又能烘托出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颇引人注目。[19]类似的图像再次出现在基歇尔《中国图说》中(如图2所示)。[20]

图1 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中“湖广省图”上的“播种图”

图2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播种图”

通过以上两例,我们既可以看到卫匡国和基歇尔书中所用农作物耕作图之间存在延续性,又说明他们都在通过图像的形象化来进一步真实地展示中国的生活知识。在17世纪有关新世界的著作中,多有通过绘图来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而增强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图3 卜弥格《中国地图集》中附录的一幅中国宴会图

与卫匡国、基歇尔著作中利用图像作为辅助材料说明中国食物知识不同,卜弥格的相关著作已经把图像的展示作为主体内容。前文已经叙述过,卜弥格在其《中国植物志》中图绘了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中国可食性动植物图片。每一种植物均有对应的文字解释,卜弥格使得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植物知识具象化。此外,还有一些有关中国宴会形象的附图伴随着卜弥格所绘的中国地图传到欧洲。一小部分欧洲人得以阅读卜弥格的这些未刊地图手稿。卜弥格在其未刊手稿《中国地图集》“贵州”省图右侧附录有一幅完整的中国宴会(Convivia Sinarum)图像(如图3所示)。[21]在图像下方的拉丁注文中,卜弥格特别提到中国用筷子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有喝茶的习惯。[22]卜弥格所绘“中国宴饮图”及其拉丁文注释文字是西方知识系统中留有关于中国食物知识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