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案
正当各界交涉之际,李思聪竟在印山学堂擅自开学,一时群情激愤,“全台士民愤激,恐成暴动”[29]。台州士绅致电浙江巡抚等要员,指出李思聪“纠党开学,教焰大张,士民愤激”,坦言“难保无民人从中滋事,事关大局”[30]。值此危急之际,临海县令潘崇桂、宁海县令江文光和候补县令李陶朱被派往海门查办此案。他们先是前往印山初等商业学堂查看,发现大门紧闭,“门首有印山初等商业学堂字样,已被李教士用石灰涂抹,改作毓才字样”,但“所有门户一切尚无捣毁痕迹”;尔后赶往教堂会晤李思聪,“初时竞置之不理”。他们质问李思聪:“贵教士去年已将育才学堂退归海门绅士自办,现复收管是何意见?”李思聪狡辩道:“学堂房屋是伊所造,虽退归绅士,凡事须与伊商量,现在不与伊说即改印山,后伊将法教习荐与印山学堂又未承允,所以函致赵主教,初三晓主教来电令伊将学堂收回自管。”他们反驳道:“印山基址,本系地方公产,亦系由地方殷富捐集经费”,李思聪“系属外人,何能擅造房屋?即使亦有经费助人,应于退还时说明何人,当时并不议及,即须划清亦尽可照数算还,何得仍然占据”,至于“改作印山学堂,未曾通知,则中国自办学堂自有主权,所荐法文教习,因小学堂无兼课法文章程,无须聘用”,与李思聪“再三磋商,坚执不允”,实属强蛮无理。[31]
随着地方局势的变化与中外交涉的深入,洋务局总办王丰镐[32]与主教赵保禄经过多次磋商,双方达成协议。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双方订立《天主教堂归还印山学堂条款》。其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台州府海门印山学堂归地方总理;其二,学堂房舍墙垣(前系教堂建造)并器具什物用费议价洋银七千四百元,由地方官督同绅士筹款归还天主教堂;其三,学堂与教堂之间建筑界墙,彼此界墙中均不开门;其四,准许教民入学;其五,释放在押教民方映川和阮老岳。[33]地方士绅虽然收回学堂,夺回主权,但仍赔付一大笔钱,释放被拘教民,准许教民子女入学。
随后,地方士绅将补偿款交给赵保禄,临海县令潘崇桂与传教士李思聪交割学堂。这样,印山学堂毁学案正式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