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奉化孤儿院看抗战前后地方社会中官绅民之关系[1]
成梦溪
中国社会时常被认为是“人情”社会,关系则被视为一种重要资源。如沟口雄三所言,“整体上不应以国家、社会等等场域的意象,而应作为关系拓展的意象来把握;同样,个体也应作为关系的集结点,放在关系中来把握,才最接近实际情况”[2]。主要依靠外在力量维持的慈善事业,往往隐藏着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性慈善机构,对奉化孤儿院的研究[3]有助于我们去发现这一网络在具体时空中的具体作用。
奉化孤儿院于1927年11月24日[4]由奉化邑人庄崧甫和孙表卿、张泰荣[5]联合发起创办成立,院址设在奉化城内孔圣殿后原县学校士馆(今奉化区政府大院内),贯彻“教养孤苦无告之儿童,使将来得以自立”这一宗旨,不仅教育孤儿知识,亦培养其各种劳动技能,如藤器制作、裁缝及农作等。奉化孤儿院档案(1928年)显示,其为公立孤儿院[6],由地方士绅主持运作,经费大多向宁波、杭州、上海的同乡募捐。蒋介石是奉化人,1929年起其与夫人宋美龄任奉化孤儿院的名誉董事长,并多次到孤儿院视察。政界、商界人士,如时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静江、教育厅厅长陈布雷、民政厅厅长朱家骅、宁波市市长杨子毅、鄞县县长陈宝麟及旅沪甬商领袖虞洽卿等,亦频频到院参观。
奉化孤儿院的设置十分完整,有院训和院歌[7],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孤儿院组织系统一览表
资料来源:《奉化孤儿院第三期报告册》,旧2-7-2,奉化档案馆藏。
孤儿院起初设定规模并不大,仅拟招收40名孤儿,但自成立后送入院的孤儿络绎不绝,因此从1929年起名额扩至80名。1930年,在宋美龄的关注下,开始招收女生,同年3月,院董事会决定增加孤儿名额至100名。1934年在重新修订的孤儿院章程中暂设定收养孤儿男性120名、女性10名,并为出院孤儿介绍职业。此后每年在院人数达百余名,实际人数远超原定人数。从1927年到1947年,累计入院人数达518人。[8]
1941年奉化沦陷后,孤儿院随国民党县政府一同迁避到奉化山区(楼岩及项岙农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奉化城区,直到1952年人民政府将之与原有救济院合并,定名为奉化县人民生产救济院。
本文拟以奉化孤儿院的运作为中心,考察抗战前后期地方社会中官(政府)、绅(地方精英)[9]、民(普通民众)各自扮演的角色,分析在漫天烽火中奉化孤儿院得以辗转存续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缘,进而勾勒出国家与社会[10]关系的复杂面相,以及战争对这一关系网络和各方互动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