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注释】

[1]“如果说人在告别动物界中创造了自己的历史的话,那么‘本体性否定’不但是历史的成因,也因为源头的性质从此规定了历史的‘性质’。”(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2]“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本体性否定’的提出就是从人对动物世界的‘离开’和‘超越’这一史实中得出的——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太阳系和宇宙的唯一史实。”(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3]“与‘理性’‘劳动’‘符号’和‘自由’这些‘可对象化’的概念相比较,可以说‘本体性否定’是最接近人‘离开’自然界之‘动因’的一个本体性概念,而‘理性’‘劳动’‘符号’和‘自由’都可以作为‘本体性否定’的‘结果’来对待。”(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4]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2页。

[5]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6]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7]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8]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9]“历史就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人类有‘创造性变化’,否则便不是‘历史’而是‘历时’。所以当我们用‘前进’或‘进步’来指这个‘创造性变化’时,‘历史’与‘前进’、与‘进步’,就是同一个概念;反之,我们再用‘前进’和‘进步’来说事,那也不是说的‘历史的发展’。所以当‘历史’就是‘真正进步’的同义语的时候,‘历史进步’与‘历史前进’就成为一个多余的概念。以此类推,真正的‘历史’,也就不存在‘退化’与‘倒退’的问题,因为那时‘历史’已经转化为‘历时’了。在此意义上,回答‘历史前进的动力’实际上就是回答‘历史的动力’”。(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10]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11]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英雄和农民起义,但这些英雄和奴隶并没有开辟过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相反,农民英雄和他们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客观上倒是成为这一历时过程得以延续的一种调节机制。其造反或革命的性质,充其量只能是一次次生命冲动而已。很可惜,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历史性质就是这种“延续既定体制”的“历时”。既然这个历史的性质是历时,奴隶和英雄的区别就不重要了。另一方面,由于英雄和奴隶的身份是不确定的(如陈胜和吴广),所以人为争议是“英雄创造”还是“奴隶创造”,并无多少实际的意义。(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0页。)

[12]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7页。

[13]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14]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15]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16]“历史就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人类有‘创造性变化’,否则便不是‘历史’而是‘历时’。”(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17]“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对存在性的追求。”(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8]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9]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0]“我只想说的是:能够让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一定是能切入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灵问题的思想,也是因此能让人心灵居住的思想。而人的心灵可以居住,就不存在悲剧问题,也不存在混乱问题。如果我们说当代社会因为价值多元而有混乱迹向,那也是因为后现代哲学把重心放在质疑‘理性专制’上,而没有把重心放在心灵安顿这一建设性的课题上。所以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安身立命问题只能依赖每个个人自己的创造性成就来进行有限解决。”(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1]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2]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3]吴炫:《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