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嗣俟一世“受托”乃是最优选择
在萨珊波斯方面,伊嗣俟一世愿意充当年幼的提奥多西乌斯二世的监护人,并与罗马保持长久和平,未趁机攻击罗马东部边疆,这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如前所述,公元363年是罗马—波斯关系的转折点,约维安与萨珊波斯签订的合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萨珊波斯一直以来的诉求,使萨珊波斯满足于既得利益,不愿破坏这种和平状态。
公元299年,纳尔塞斯被迫与戴克里先签订割地条约,该和约规定:
1.萨珊波斯割让底格里斯河外的五个行省,包括因提莱奈(Intilene)、索菲奈(Sophene)、阿尔扎奈那(Arzanena)、科尔杜埃那(Corduena)和扎布狄凯那(Zabdicena)给罗马人;
2.底格里斯河为两国边界;
3.米底亚(Media)边界上的金塔(Zintha)为亚美尼亚的边界;
4.伊伯利亚(Iberia)国王从罗马人手中接受他王权的象征;
5底格里斯河上的尼西比斯(Nisibis)为唯一的贸易点。[28]
根据该和约,萨珊波斯不仅失去了重要的边界领土和对重要邻国的控制权,而且尼西比斯成为两国间唯一的贸易点,这使罗马人独享了东方奢侈品贸易税收所带来的收入,使萨珊波斯在经济上也蒙受了重大损失。事实上,尼西比斯“为唯一的贸易点”的这一条款在当时就遭到了纳尔塞斯的反对。[29]此后,萨珊波斯一直试图扭转这一局面。沙普尔二世即位后,三次围攻尼西比斯,想要收回从纳尔塞斯手上失去的土地,[30]但均遭受挫折。朱利安受伤身亡,给萨珊波斯带来了契机。约维安为尽快从波斯撤回军队以减少损失,很快与沙普尔二世签订了条约。根据马尔凯利努斯的记载,该条约内容大致如下:
1.罗马人割让底格里斯河外5个行省[31]连同15个堡垒,以及尼西比斯、辛伽拉(Singara)和非常重要的堡垒卡斯特拉·毛罗鲁姆(Castra Maurorum)给萨珊波斯;
2.允许罗马人撤回上述堡垒中的驻军,从尼西比斯和辛伽拉撤出居民;
3.罗马人将不得帮助亚美尼亚国王阿尔萨凯斯(Arsaces)对付波斯人;
4.和约期限为30年。[32]
据此和约,萨珊波斯不但拿回了此前失去的领土,而且收获了更多。尼西比斯等城市及其附近领土的割让,摧毁了罗马在美索不达米亚东部的防御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萨珊波斯对阿迪亚贝奈(Adiabene)和亚述的防御。不仅如此,尼西比斯的割让,还使罗马不再拥有对跨境贸易收入的垄断权力,这极大地打击了罗马的跨境贸易。[33]此后,尼西比斯一直在波斯人的控制下,双方也再未签订任何条约改变美索不达米亚的边界。在领土和经济诉求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伊嗣俟一世没理由主动去打破这一和平局面。
其次,此时萨珊波斯也面临着内外困扰。内部方面,伊嗣俟一世像所有萨珊君主一样,不得不面对一个独立且易怒的贵族阶层,以及一个致力于将自己的宗教发展成为波斯及其附属地区的唯一宗教信仰的拜火教祭司阶层,他需要限制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影响。[34]为了摆脱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影响和控制,伊嗣俟一世需要赢得诸如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等萨珊波斯境内少数群体的支持,而当时罗马是基督教徒的主要庇护者,因此伊嗣俟一世需要与罗马保持良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除依靠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外,希拉的撒拉逊人(Saracenof al-Hira)[35]的军事力量是伊嗣俟一世对付波斯贵族的主要依靠。伊嗣俟一世需要大量钱财巩固他与希拉的撒拉逊人的关系,因此与罗马保持友好关系,可以让他从君士坦丁堡获得大量外交和经济补偿。[36]
外部方面,公元395年和396年匈奴人入侵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劫掠足迹远至泰西封(Ctesiphon),罗马的卡帕多奇亚(Cappadocia)、加拉太(Galatia)甚至叙利亚也受到影响。[37]匈奴人的入侵,使萨珊波斯东北部边境地区压力巨大。同时,罗马也需要防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保护高加索通道抵御北方敌人的入侵成了罗马和萨珊波斯的共同利益所在。更何况,公元363年和约虽使罗马的东部边疆防御受到了削弱,但该和约签订后十年,罗马人便开始重新加强他们在东部边疆的防御。[38]因此,此时罗马和萨珊波斯想要入侵或征服彼此都是非常困难的,坚守和约、保持和平才是理想的状态。
最后,伊嗣俟一世接受“托孤”也与其个人性格和经历有关。伊嗣俟一世即位后停止了萨珊波斯范围内对基督教徒等的长期迫害,在萨珊波斯和阿拉伯资料中,他被称为“罪人”,源于他对非拜火教信仰的过分宽容。[39]伊嗣俟一世不再把基督教徒当作王国的陌生人和敌人,虽有前述的政治原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包容的性格。此前的大多数萨珊波斯君主都通过发动战争和获得战利品来满足萨珊贵族和祭司阶层的需求,从而巩固自己的王位。而伊嗣俟一世采取非战争手段,即使他利用撒拉逊人的军事力量,更多的也只是威慑,而不是实际的战争,[40]他在位期间没有激战发生。基督教徒在这一时期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两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除前述的马路他之外,据说波斯主教雅八拉哈(Yabalaha)也向伊嗣俟一世展示了另外的奇迹,为罗马人赢得了好感。[41]
因此,在公元363年和约基本满足了萨珊波斯长期以来领土和经济诉求的前提下,在外部面对来自北方民族的侵扰,内部需要削弱波斯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影响和控制、需要与罗马保持协作的情况下,他还见识了基督教徒的“神迹”。接受阿卡狄乌斯的“托孤”,是具有包容性格的伊嗣俟一世所做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