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卜弥格著作对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影响

三、卫匡国、卜弥格著作对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影响

基歇尔并未到过中国,他在《中国图说》中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文字内容,很多来自卫匡国。基歇尔在引用来自卫匡国提供的资料时,他会比较多地指出材料来源于卫匡国神父。基歇尔在书中明确提到他对以下植物或果实的认识来源于卫匡国:不死草、人参、大黄、茶、中国桄榔子和桂皮。但是,基歇尔在引用来自卜弥格《中国地图集》或《中国植物志》等著作中有关中国食物知识的时候,基歇尔相对比较少地提及卜弥格。但是,基歇尔书中的插图,却主要来自卜弥格的著作。却介绍“一袋蜜果”——中国菠萝蜜的时候,明确提到他是从卜弥格《中国植物志》中得来的知识。[23]我们查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可以发现基歇尔的记录与卜弥格原文近乎一致:“这种果实(菠萝蜜)就长在它的树干上……它的核也很甜像栗子一样地好吃。……它就像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温热的甜果汁和像栗子和核桃样的果仁。”[24]基歇尔传播来自卜弥格和卫匡国等人有关中国食物知识的时候,他比较愿意提及那些来自卫匡国的中国食物知识,而不太主动提及相关知识来自卜弥格。书中有关中国木瓜、槚如果和番菠萝蜜(菠萝)的知识,基歇尔虽未明说,但他依然是参考了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

由于基歇尔没有去中国或者东方国家如印度考察过,他对很多热带水果、植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基歇尔在转述卜弥格有关中国食物原料知识的时候时常发生误读,导致传入欧洲的中国食物知识发生了变异。基歇尔说:“中国有一种被称作‘Kagiu’的树,一年结两次果。它的果实不是长在枝条的中部,而是在它的顶端。它非同寻常,在美洲也能见到它,印度人把它叫作‘菠萝’(Ananas)。中国人称它为‘番(反)菠萝蜜’(Fam-po-lo-nie),广东、广西和福建大量出产。”[25]基歇尔在这里介绍菠萝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歧误。基歇尔提及的“Kagiu”是槚如,即腰果。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中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种“一年结两次果”的食物。[26]但基歇尔把卜弥格对槚如的描写和对菠萝的描写混在一起了。这会让读者误以为“Kagiu”就是印度人称为“菠萝”,中国人称为“番菠萝蜜”的水果。实际上,卜弥格对槚如和反菠萝蜜(菠萝)有非常准确的区分。卜弥格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还绘有准确的菠萝和腰果图像。基歇尔《中国图说》中所绘菠萝图像以及其描述性文字,都改编自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卜弥格这样记载菠萝:“在中国叫反菠萝蜜的水果在印度叫菠萝(Ananas),它盛产于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海南岛。……如果把这种(菠萝)叶子摘下来,埋在土里,进行培育,又会长出新的果实。”[27]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还展示了一幅包含有胡椒树和“无名植物”的图像,基歇尔认为这两种植物都是胡椒树。他说道:“我们在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胡椒树,它的果实生在树根周围。某些方面类似欧洲的无花果树。”[28]《中国图说》中的这两种植物图,都来自卜弥格神父的《中国植物志》一书。卜弥格在书中准确地以图像和文字区别了这两种植物。一种为胡椒(piper),另一种为无名植物(Fructus innominatus)。[29]卜弥格说:“我记不得它的中文名称了。我早先在中国的海南岛见到过它,后来又在广东省见到过它……这种树的根须之间,贴着地面好像有一个赘生物……树上长出的果实像欧洲的无花果。”[30]卜弥格忘记的“无名植物”就是前文已经论证过的喃喃果树,但卜弥格可没有把这种植物和胡椒认为是同一种植物。显然,基歇尔误读了卜弥格对这两种植物的描述。

在知识再次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是真理与谬误并存的。我们再以基歇尔所记“野鸡”为例说明。基歇尔所论中国人食野鸡的知识主要来自卜弥格。但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中所论野鸡实际上是三种,分别是野鸡(Ye-ki,Gallina sylvestris),又称之为多毛鸡;还有长尾鸡(Ciam-vi-ki)和驼鸡(To-ki)。[31](如图4所示)在卜弥格《中国地图集》中,亦准确绘有多毛鸡和长尾鸡(如图5、图6所示)。但在《中国图说》中,基歇尔却没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野鸡。他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鸡变成了一种奇特的野鸡品种。基歇尔是如何杂糅了卜弥格的准确报道呢?我们对比双方的文本记载即可得知(如表4所示)。

图4 卜弥格所绘三种“野鸡”图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所见“多毛鸡(左下)和驼鸡(右下)”图

图5 卜弥格《中国地图集》“四川”图上所绘“野鸡(多毛鸡)”图

图6 卜弥格《中国地图集》“湖广”图上所绘“雉鸡(长尾鸡)”图

表4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和基歇尔《中国图说》有关“野鸡”知识的文本比较

在卜弥格《中国地图集》“四川”图中,他还在地图上绘有野鸡图。[32]而在“湖广”图上,卜弥格绘画了雉鸡。从其图像上判断,这应该就是他所说的长尾鸡,也称之为长尾雉。[33]这也解释了为何基歇尔会明确说道:“四川省有另一种为人称道的鸡。它有像羊一样的毛。”[34]

卜弥格和卫匡国著作中有关中国食物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没有到过中国的基歇尔,他所传播的中国饮食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同会教友提供的材料。17世纪中期以前,欧洲人主要通过文字报道其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食物知识。17世纪中期成书的相关著作,则应用大量图像,深化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食物形象。入华后又返欧的卜弥格和卫匡国都曾见过基歇尔,并为其提供有关中国信息的图文报道。欧洲本土学者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大量引用来自卜弥格和卫匡国的图文材料,说明了本土知识分子对传回西方的中国饮食知识的接收。这些在欧洲公开出版的或以未刊手稿的形式存在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是西方汉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基金项目]2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研究(1500—1700)”资助(编号:17CSS015)。[作者简介]周鸿承(1984—),男,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研究。沈定平:《论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第174—175页。

[2]Martini,Martino.Novus atlas sinensis.AcuradiGiuliano Bertuccioli.in Opera Omnia,VolumeⅢ.Trento:Universit à degli Studi di Trento,2002.

[3]Martini,Martino.Novus atlas sinensis.A curadiGiuliano Bertuccioli.in Opera Omnia,VolumeⅢ.Trento:Universit à degli Studi di Trento,2002,p.535.

[4]卫匡国实际上未能记录下金华火腿、东阳酒之名,但是已经准确描述了金华的这两样特产。Martini,Martino.Novus atlas sinensis.Acura di Giuliano Bertuccioli.inOpera Omnia,Volume Ⅲ.Trento:Universit à degli Studi di Trento,2002,p.655.

[5]曾德昭:《大中国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页。

[6]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74—281页;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Szczesniak,Boleslaw.“The Writing of Michael Boym“.Monumenta Serica,1949-1955(14),pp.481-538.

[7]为便于叙述,卜弥格论著名称均采用《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的译法。

[8]拉丁文名为Flora Sinensis,大概完成于1653—1655年间,详情参考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

[9]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Bocci,Chiara.“The Animal Section in Boym's(1612-1659)Flora Sinensis”.Monumenta Sercia,2011(59),pp.353-381.

[10]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357页。

[11]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303页。

[12]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0页。

[13]Boym,Michael.Flora Sinensis.Erlangen:Harald Fischer Verlag,2002,p.25.

[14]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15]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48页。

[16]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50页。

[17]Martini,Martino.Novus atlas sinensis.A cura di Giuliano Bertuccioli.in Opera Omnia,Volume Ⅲ.Trento:Universit à degli Studi di Trento,2002,p.515.

[18]曾德昭:《大中国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5页。

[19]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370页。

[20]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21]该未刊地图册手稿原拉丁文书名是《大契丹就是丝国和中华帝国,十五个王国,十八张地图》(Magni Catay quod olim Serica et modo Sinarum est Monarchina,Quindecim Regnorum,Octodecim gegraphica),简称为《中国地图集》,该手稿包含一张中国全图和十七张中国各个行省和地区的地图,目前保存在罗马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文献编码为Borgia Cinese 531号。该著作中第15幅图为贵州(Kuey Cieu)省图,右侧附有题为“中国宴会”的图像和拉丁文注释。

[22]王永杰:《卜弥格〈中国地图册〉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76页。

[23]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335页。

[24]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23页。

[25]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37页。

[26]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9页。

[27]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4—315页。

[28]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39页。

[29]Boym,Michael.Flora Sinensis.Erlangen:HaraldFischerVerlag,2002.

[30]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0—331页。

[31]Bocci,Chiara.“The Animal Section in Boym's(1612-1659)Flora Sinensis”.Monumenta Sercia,2011(59),pp.358-359.

[32]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227页。

[33]卜弥格:《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2—223页。

[34]基歇尔:《中国图说》,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