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狄乌斯“托孤”属无奈之举
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王国素来是宿敌。在伊嗣俟一世即位(公元399年)之初,罗马社会对他的即位抱有一种恐惧心理,惧怕他会成为另一个沙普尔二世。[17]那么,为何到了阿卡狄乌斯去世前,却愿意把其幼子托付给伊嗣俟一世?这其实是由当时东罗马帝国本身的处境所决定的。
首先,公元395年后,罗马帝国东西部分裂而且关系紧张,东罗马不会把西罗马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公元395年提奥多西乌斯一世逝后,西罗马由年仅十岁的霍诺利乌斯统治,东罗马则由十七八岁的阿卡狄乌斯统治。由于二者尚且年轻,帝国东西部的实际掌权人皆非皇帝本人。斯提利科(Stilicho)实际控制并掌管帝国西部至公元408年,他声称提奥多西乌斯一世去世时,任命他同时为霍诺利乌斯和阿卡狄乌斯的监护人。斯提利科一直试图控制帝国东部,但始终未能成功。公元397年在斯提利科第二次远征阿拉里克(Alaric)后,东部政府随后鼓励吉尔多(Gildo)在非洲反叛,东西罗马间的关系随即恶化到海上贸易禁运的地步。斯提利科不断推行控制伊利库姆东部的政策,尤其是在公元405—408年间,他已准备用武力手段来控制该地区,这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东西部的矛盾,可以说此时帝国东西部间的关系如异邦仇敌也不为过。[18]因此,阿卡狄乌斯及其政府不可能把西罗马当作自己的依靠,把幼子与东罗马政府托付给西罗马宫廷,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引狼入室”。同时,阿拉里克在5世纪初两度入侵意大利,公元405—408年帝国西部更是深陷蛮族入侵和所谓的斯提利科篡位的漩涡。[19]正如普罗科皮乌斯所言,5世纪初西罗马自身难保,意大利的形势非常糟糕,阿卡狄乌斯不可能寄希望于西罗马皇帝霍诺利乌斯的帮助。[20]
其次,公元363年后,罗马与萨珊波斯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为缓和的状态,这使阿卡狄乌斯有可能把幼子和帝国托付给与他关系缓和的萨珊波斯国王。罗马与萨珊波斯的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时而缓和、时而紧张的波动状态。在3世纪和4世纪下半叶之前,萨珊波斯和罗马帝国相互倾轧,两国关系以敌对状态为主。萨珊波斯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Ⅰ)在位期间曾多次试图入侵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等罗马东部边疆地区。沙普尔一世(Shapur Ⅰ)时期,曾三次发动对罗马的战争,罗马皇帝菲利普(Philip)被迫与他签订和约,把大亚美尼亚(Greater Armenia),即后来的波斯亚美尼亚(Persarmenia)割让给萨珊波斯。[21]但沙普尔一世去世后,萨珊波斯经历了一段政治上的动荡时期。戴克里先即位后,罗马人迫使萨珊国王纳尔塞斯(Narses)在公元299年[22]签订了割地条约,这是罗马—波斯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很长时期内萨珊波斯都未能改变它在两国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23]公元363年是罗马—波斯关系的另一转折点,朱利安(Julian)远征波斯受伤而死后,约维安(Jovian)即位后被迫与萨珊波斯签订割地合约。此后直到6世纪,除巴赫拉姆五世(Bahram Ⅴ)在公元421—422年,以及伊嗣俟二世在公元439年短暂入侵过罗马外,罗马在东部边疆与萨珊波斯的关系基本处于和平的状态。[24]公元383年沙普尔三世即位后,罗马与萨珊波斯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双方开始互派使者,进行磋商等事宜。[25]公元399年伊嗣俟一世即位后,双方互派使节进行沟通的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伊嗣俟一世即位初,东罗马政府便向萨珊波斯派遣了使节表示祝贺并解决争议,为基督教徒争取宽容。此次使团据称由安泰米乌斯(Anthemius)率领,但可以肯定亚美尼亚的主教马路他(Marutha)是使团的一员。据记载,马路他医治好了拜火教治疗者无法医治的伊嗣俟一世生病的儿子,可能还缓解了伊嗣俟一世本人长期的头痛。这给伊嗣俟一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因此许诺释放公元395/396年从匈奴人手中抢来的罗马俘虏。马路他的出色表现,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6]此后,双方频繁互派使节。公元404—414年,东罗马政府一直由安泰米乌斯领导。安泰米乌斯富于管理经验,在他执政期间与萨珊波斯建立了持久的和平。[27]
因此,在帝国东部一方面与帝国西部关系视若仇敌,且帝国西部自身难保,另一方面又与萨珊波斯关系和谐的情况下,阿卡狄乌斯为了皇位的平稳过渡,为了确保他去世后萨珊波斯不会乘虚而入,为了继续维持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是很有可能在自己去世前,“无奈”地把其幼子“托付”给伊嗣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