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淮南国的边界
位于今江西、广东两省边境的大庾岭是汉代南越国与淮南国的北部边界。
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组成的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交界,是中国南部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古代统治者经常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理标志,五岭以南的地区被称作岭南,主要指广东、广西。秦朝在设岭南三郡以前,已经有“五岭之戍”,后来秦始皇“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54],因而秦岭南三郡的北界基本不超过五岭。赵佗在桂林、象郡、南海的基础上建立南越国,虽然汉高后时,赵佗“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但也仅仅是“败数县而去焉”[55],并没有真正地攻城略地,将本国疆域推进到五岭以北,汉文帝在赐南越王赵佗书中也说:“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56]由此而知南越与西汉的北部边界一直没发生什么变化。
西汉南部郡国与南越交界的分别是淮南国和长沙国,其中淮南国与南越国间的界标是五岭中的大庾岭,大庾岭位于江西与广东两省边界,为南岭山脉的组成部分,秦汉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左近,该岭扼守岭北、岭南交通咽喉,由江西大余逾大庾岭入广东南雄一路,是赣粤交通最重要的通行孔道,也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秦南海尉任嚣死后,赵佗代行尉事欲据南越自立,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令三关“绝道聚兵自守”[57],后汉武帝派遣三路兵马征讨南越,其中楼船将军杨仆一路出豫章抵番禺也是乘船下横浦,可见横浦关坐落在南越北部边界线上。关于横浦关的地望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意见:①认为横浦关是今大庾岭上的梅关[58];②认为横浦关乃是小梅关[59];③认为横浦关在今广东南雄县城东北浈江岸边[60];④认为横浦关在南雄县城西北[61];⑤认为横浦关在广东翁源县境内[62];⑥认为横浦关在今始兴县境内的浈江与墨江汇合处[63]。综合考虑这些说法,笔者以为将横浦关定在南雄县城东北浈江江岸更为合理一些。首先,横浦关是水关而非山关,这点在《史记》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史记·南越列传》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64],横浦即今浈江,别名东河、东江,古称保水、横浦,“横浦关”以“横浦”为名,很明显是坐落于横浦边上的水关。其次,横浦关在南雄县东北的浈江岸边,而非始兴县境内的浈江与墨江汇合处,虽然近年在始兴县城西北发现了汉堡遗址[65],但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显示始兴的汉代城堡就是秦汉时期的横浦关,故而横浦关的位置当然以刘宋时期的《南康记》为准[66]。
由横浦关而东三十里便是汉南野县境内的大庾岭,南野县为汉豫章郡属县,《淮南子·人间训》所谓始皇使尉屠睢为五军,一军守南野之界,即此地。汉初,灌婴平定江南,西汉政府在东楚、南楚地区置吴、豫章、会稽郡,为了防范南越赵佗,又在豫章郡靠近百越的地区设立了赣、于都、南野三县。汉高帝五年,刘邦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封英布为淮南王,后英布反,转将淮南更封皇子刘长。旧志多云南野县故城在今南康县西南章江南岸,1982年文物普查时,在江西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长江村寨上发现了许多汉代南野古城遗物,说明汉南野县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境内。[67]
横浦关在今南雄县城东北浈江江岸,汉南野县据有今江西大余和赣粤交界的大庾岭,因此南越国和淮南国的边界应以大庾岭为标志,大庾岭及大庾岭以北属淮南国豫章郡,大庾岭以南为南越国南海郡郡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