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名士对放达把握的社会影响

五、竹林名士对放达把握的社会影响

对放达的把握存在与否,效果又如何?终归还要从它的社会影响中求得印证。礼法之士自视对放达疾之如仇,何曾面责阮籍“纵情背礼败俗”,钟会状告嵇康“轻时傲世”“有败于俗”。欲除之而后快。问题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从嵇阮的行为中找到下手的借口。“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30]统治者棘手、难办的感觉,正是竹林名士“把握”所致的效果。

在某些士人和文化人(其中不乏有官职者,从不失文化良心而言)中,看法就别样了。他们深谙嵇阮乃不唯放达而放达的贤哲,敬重其“志气宏放”、无所畏惧的气概,“美词气”“博览无不该通”的才学和“自然高迈”“恬静寡欲”的品行。放达被视为正始之风的有机组成,嵇阮也在放达生涯中成为正始玄学第二阶段公认的旗手。

此时的一般舆论也大都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放达。“(籍母终)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31]这个时人主要指当时的士阶层,他们“两得”的评价意味着认可了阮籍的做法。在当时的士林中,“竹林之游”被传为美谈,嵇阮的文章不胫而走,“康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嵇康生前,就在德行上赢得美誉:“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浚冲在襄城,面数百,未尝见其疾声朱颜。此亦方中之美范,人伦之胜业也。”[32]

这种社会反响和评价,说明相当多的士人理解并赞赏嵇阮身上所体现的玄学人格价值:真正的仁义道德并不表现为“非礼勿动”。嵇康蒙难前夕,“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既死,“时人莫不哀之”。嵇阮的“放达”之“疾”之所以取得了“朴”的效果,离开了他们对放达的自觉把握是不可想象的。而竹林名士身后,如此的放达便无存,后来的效颦者就更谈不上这种“把握”了。

【注释】

[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高华平:《玄学趣味》,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高华平:《玄学趣味》,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嵇康著,戴明杨标注:《嵇康集校注》,卷三,“养生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

[6]嵇康著,戴明杨标注:《嵇康集校注》,卷三,“养生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

[7]嵇康著,戴明杨标注:《嵇康集校注》,卷一,“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中华书局2014年版。

[8]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9]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中华书局2011年版。

[12]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下卷上,“任诞”,中华书局2008年版。

[13]《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14]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注:《世说新语》(上),“文学第四”,中华书局2011年版。

[17]《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向秀别传”,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18]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注,《世说新语》(下),“贤媛”注引《晋阳秋》,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刘伶”,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注,《世说新语》(下),“任诞第二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21]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王戎”,中华书局1974年版。

[22]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向秀”,中华书局1974年版。

[23]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注,《世说新语》(下),“排调第二十五”,中华书局2011年版。

[24]《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1889页。

[25]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注,《世说新语》(上),“德行第一”,中华书局2011年版。

[26]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7]嵇康著,戴明杨标注:《嵇康集校注》,卷四,“答难养生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

[28]嵇康著,戴明杨标注:《嵇康集校注》,卷三,“卜疑”,中华书局2014年版。

[29]阮籍撰,李志钧等校点,《阮籍集》,卷上,“大人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0]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31]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上卷上,“德行”,注引《嵇康别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