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边地将门与北宋中后期政治——以种氏将门为中心

新兴边地将门与北宋中后期政治——以种氏将门为中心

姜勇

在北宋初期尚着意于“先南后北”,无暇顾及西北局势的战略下,府州折氏、丰州王氏、麟州杨氏、金明寨李氏等边地将门凭借五代以来割据一方的势力,获得了世袭继承的特权,成为北宋王朝与西夏之间可资倚仗的屏障。其所倚仗的主要是一种在地优势,即对如麟、府这种特殊的边疆地区的控制,对当地复杂人文、地理环境的熟悉,以及对招抚番落的独特地位。

然时至北宋中期,唯有府州折氏家族,名将辈出,长盛不衰。麟州杨氏因为杨琪幼小、难以接任而丧失了在麟州的特权。金明寨李氏所属番部叛变,最终在西夏的进攻下家族败落。丰州王氏虽然子孙众多,但由于拘泥于父子世袭的惯例,导致州政败坏,番落不附,最终在仁宗中期被元昊攻破,家族也因此失势。这使得仁宗朝中期宋夏之间的缓冲力量大为减弱。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新的边地将门逐渐兴起,并在宋夏之间不断的战争中发展壮大。如陇干姚氏、长安种氏以及河西高氏等。这些新兴将门与宋初的边地将门相比,虽然不再获得世袭的特权,但是他们仍可通过种种方式建立在地优势,让家族世代延续,长盛不衰。这些将门,在北宋中后期的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剧烈的政治变动之中,尤以种氏为最。

关于边地将门,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对武将分门别类做了概述。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一书中亦有相当的篇幅涉及对种氏将门的研究,但着眼点聚焦于军事行动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对于边地将门与北宋政治的互动,则并未深究。曾氏《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是种氏将门研究的专著,主要从种氏将门家族延嗣的角度来对北宋的文武关系进行探讨。对于种氏与中央政治的关系,曾氏虽然指出自种世衡至种师道,三代都有政治派系的支持,但并无沿袭的政治立场[1],也并未进行展开论述。近期,亦有研究提出北宋后期西北武将势力的抬头,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已经具备左右朝廷决策的能力[2]。诸此种种,均属北宋中后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变动所呈现出的诸多侧面。新兴边地将门的政治角色与地位,仍需进一步探究。

由于史料方面的限制,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述几种论著。陇干姚氏与河西高氏,目前研究较少,只有寥寥数篇述评或考证性文章,兹不一一开列。故本文的讨论,仍以种氏为中心开展,探讨这些新兴边地将门在北宋中后期政治变动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