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通民众

二、普通民众

普通民众是孤儿院存在的基础,亦是孤儿院关系网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指的普通民众,包括城市平民和乡村农民,他们的捐助同样是孤儿院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孤儿院自建立之后,逐步建立了一套募捐体系,分为基金捐、常年捐、普通捐及临时捐。由于募捐体制设置合理,同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从奉化延伸到各地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孤儿院职员几乎很少会花费较长时间到奉化本地乡镇去募捐,基本是通过捐册或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进行。[18]

普通民众捐助钱款数量往往不大,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但好在人数甚众,聚沙成塔。此外,民众会捐助各种必需品给孤儿院(如表2所示),包括食物、衣帽、药物、图书、文具等。

表2 1934年12月之前孤儿院获得的捐助物品

资料来源:《张泰荣日记》(一~十三),旧2-7-62~旧2-7-74;《奉化孤儿院第三期报告册》。

抗战爆发后情形生变,孤儿院在普通民众间的募捐方式改为到地募捐。孤儿院职员会以一个乡或几个村为范围,在一段时间内将预定区域内的富户都接洽一遍。

以1941年4月1—18日在奉化连山区的募捐为例。事先,连山五乡乡长来孤儿院打招呼,告知该乡对于孤儿院去募捐极其欢迎。于是,张泰荣与同事赵仰夫于4月1日同赴连山募捐(此次募捐主要募得为钱款)。首先由虎啸王经过横山至小万竹,由当地殷富设宴,与该乡众殷富接洽捐款。又至箭岭下村募捐,在当地各保长的相助劝募下,各殷富慷慨解囊。之后到赋竹岭、毛竹园、董夹岙、畈里岙,同样获得不少捐助。再回小万竹继续募捐,继而又到徐马站、上下洞坑、社稼畈各村。中途有些村落他们来不及亲自到达,就将捐册交给其他人帮助代募。最终,在将近一个月的辛苦奔波之后,成绩斐然,“总计此次筹募所得共五千三四百金,其数目为历来各种捐务所未曾见,洵不易也”[19]

张泰荣等孤儿院人士到各地捐款,一般由当地乡长、保长陪同,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权威性,甚至可说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一则孤儿院作为公立慈善机构,有官方背景支持,二则它的主持者及名誉董事们均是地方上享有名望之人,因此乡保长们也懂得其中关节,但凡能相帮之处必积极去做,不会拖泥带水。从日记中看,张泰荣与各地乡长、保长也保持着联系,并且有良好的社交关系。毕竟孤儿院职员无法熟悉每个村落,只能通过乡保长介绍引荐,了解民情,从而开展募捐。且看《张泰荣日记》所记1941年1月的募捐过程:

(1941年1月3日)顺道至土埭何、李、潘、孙进行,得保长与方阿中之助,成绩良好,黄昏始回城。

(1月4日)迳往吴墩募毕,而至梁家墩。乡长特殊热忱而已,任兄亦鼓吹甚力,虽谷价已逐日高涨,而梁家墩王、叶、倪家碶之成绩仍可观也,晚宿梁家墩。

(1月8日)驱车至沈家庄鲍家西岙,老岙系进化一乡之第四保,杨家碶头茗山前系第三保,均经乡长鲍士秀引导劝募,成绩良好。

(1月9日)虎啸刘以保长有事,不克进行。先往妙山,又以地方襄助无人,仍返虎啸刘,始得着手,事毕已下午二时。归途复经妙山,得晤保长董君,颇尽力,成绩尚佳,晚返城。

(1月10日)仰夫兄与余同赴长汀,松僧先生款待甚殷,集就地三保长与宗长,不另星开捐,即以众户捐助二百元了事,亦简单也。

(1月11日)前以斯下张辗转接洽不得其人,今日复专程前往,保长始遇,结果得募盐谷千许斤,以该村设有官盐,行事毕,下午二时,全功告成。

(1月13日)进化之舒家、长寿之前隍山、前横、六畈桥,由保长负责劝募,捐册亦未缴回,遣耀魁、世康往催之。所募之谷,连日由事务系人员陆续收运到院。[20]

由张泰荣上述募捐行程可知,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必先与当地乡保长联系,在获得允许及帮助之后,开展具体募捐事宜,若某地既无熟识之人又无法接触到乡保长的话,便无可作为了。募捐之事并不易做,在动乱时期更是困难万分,因此孤儿院更需要依靠乡保长等地方权威人员来帮助工作

普通民众战时所捐粮食和钱款数量大大增加,相对而言捐助其他物品的次数则有所减少。从已知的孤儿院资料看,相比于抗战前,民众捐助物品的频率明显减少很多,1941年到1945年这5年的张泰荣日记中仅有寥寥几条此类记录。[21]这些捐助的减少,因战时颠沛流离,物资困乏,民众自顾无力,能够捐献粮食和钱款已是相当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