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响
台州印山学堂毁学案了结后,社会舆论仍对此喋喋不休。《浙江日报》刊发评论指出,“方事之初,教士籍口于校由彼筑,种种要求,不可理喻。官争于上,绅争于下,相持半年,立约五条,而印山学堂仍为我有,不可谓非交涉之进步也”,强调此案之焦点在于争夺学堂主权,“教士所争者,该校主权也;官绅所争者,亦该校主权也”。文章还对条款中各项内容进行了评点。针对第一条“台州府海门印山学堂今议归地方总理”,文章指出此条表明学校主权“固在我”,“然不曰从此归地方而曰今议归地方,所谓议者果议决否也。且不曰归地方管理,而曰归地方总理。有总理必有副理、协理,总理归地方,副理、协理又归何人也。若能添教堂不得干预或不涉教堂之事六字则尽善矣”。针对第二条“学堂房舍墙垣系教堂建造,并其器具什物用费,筹还价洋七千四百元,永清轇輵”,文章指出“夫曰教堂建造,则似教堂产业矣;然观该款标题为归还印山学堂,则又非似教堂产业,而但借款建造者也。要之,系教堂产业则予以价洋,彼即应契卖;系借款建造则必有借券,我亦应收回。今款中不一言及,安保日后不生纠葛也”。况且“台绅迭次公电公呈,似建造时固有地方公款在内,而非尽教堂之款”。针对第三条“于教堂界墙外别筑一学堂界,并约定彼此界墙内均不得开门,杜争执而免侵约”,文章指出此“法至善”“惟所谓中间余地照现时地状南北二丈七尺、东西十三丈二尺订立界石作为官地者,果官地耶?民地耶?民地也,则何夺之为官地?官地也,则何必曰作为官地。且既作为官地矣,则官立之学堂与夫地方官为地方公益之事固皆可用。而今乃欲禁教堂之用,而并学堂、地方官一切禁之,有所有权而无使用权,夫也大可怜矣。且不但不能用也,并不能践,以我之人不能践我之地,毋乃失权太甚乎?”针对第四条“教民亦准入学,自是不分民教,一视同仁”,文章指出“近来教民入学,每因不肯谒圣致启风潮。何不于款中声明须与平民一律遵守学规,以省日后无穷之口舌”。针对第五条,文章指出“教民方某、阮某及其余各教民,昔因关于此案在押而指拿,今因此案议结而开释而吊销,固当然之办法也。然所谓关于此案者果如何之关系耶?风闻教士占学堂、肆要挟皆该教民等为虎作伥,故地方官押之拿之;果尔,则押者应办不应释,拿者应追不应销也。奈何因案结而遂宽纵乎?”此外,文章还指出“既费七千余元之巨款以收回此校矣,则办学诸绅当念议结之如何困难?筹款之如何不易?痛定思痛,精益求精,锐意改良,热心任事,庶可无罪于地方。如其不然,则是牺牲多数人之公款以制造少数人之私产”[34]。此文对条款中各项针砭可谓鞭辟入里。
尔后,《浙江日报》又发文,针对浙江洋务局要求地方官出告示以保护教堂教士,指出印山一案“固未闹教也,教堂无恙,教士无恙,但闻教士占学堂、逐学生,不闻平民毁教堂、伤教士,其保护之周至明矣”。主政者仍“千言万语,三令五申”,是否多此一举?因“教民入学不愿谒圣人”,文章直言“吾国学堂实孔教学堂,不尊孔即不应入学,既入学不能不尊孔”,认为教民入学不拜谒圣人自是浙省洋务局在交涉中的过失。文章指出“在押教民不应轻释”,强调“此案要点在先问教民有罪无罪,有罪则追究,抢索为一事,治罪为一事,不能因此而宽彼也。无罪则既彼抢索,复遭管押,地方官妄押,失主咎无可辞,又非仅仅追究所能赎愆而补过也”。尽管学堂“添设法文随意科一事”没有在条款中列入,上海某报以此“谓吾官吏能保主权”,但文章“以吾之教科而必委屈迁就,以副彼之美意,恐主权之存者亦仅矣”。[35]